聶紺弩《我若為王》原文|注釋|賞析
在電影刊物上看見一個影片的名字: 《我若為王》。從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無關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這世界會成為一種怎樣的光景呢?這自然是一種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東西呢?難道我腦中還有如此封建的殘物么?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將用他的手去打天下,決不會放在口里說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為王,這世界會成為一種怎樣的光景?
我若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懷疑,為王后只會有余的。但縱然沒有任何德性,縱然不過是個娼妓,那時候,她也仍舊是王后。一個王后是如何地尊貴呀,會如何地被人們象捧著天上的星星一樣捧來捧去呀,假如我能夠想象,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若為王,我的兒子,假如我有兒子,就是太子或王子了。我并不以為我的兒子會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白癡:但縱然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白癡,也仍舊是太子或王子。一個太子或王子是如何地尊貴呀,會如何地被人們象捧天上的星星一樣地捧來捧去呀。假如我能夠想象,倒是件不是沒有趣味的事。
我若為王,我的女兒就是公主:我的親眷都是皇親國戚。無論他們怎樣丑陋,怎樣頑劣,怎樣……也會被人們象捧天上的星星一樣地捧來捧去,因為他們是貴人。
我若為王,我的姓名就會改作: “萬歲”,我的每一句話都成為: “圣旨”。我的意欲,我的貪念,乃至每一個幻想,都可竭盡全體臣民的力量去實現,即使是無法實現的。我將沒有任何過失,因為沒有人敢說它是過失;我將沒有任何罪行,因為沒有人敢說它是罪行。沒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從王位上趕下來。但是趕下來,就是我不為王了。我將看見所有的人們在我面前低頭,鞠躬,匍匐,連同我的尊長,我的師友,和從前曾在我面前昂頭闊步耀武揚威的人們。我將看不見一個人的臉,所看見的只是他們的頭頂和帽盔。或者所能夠看見的臉都是諂媚的、乞求的,快樂的時候不敢笑,不快樂的時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時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時候不敢不哭的臉。我將聽不見人們的真正的聲音,所能聽見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嬌癡的,唱小旦的聲音: “萬歲,萬歲,萬萬歲! ” 這是他們的全部語言: “有道明君! 偉大的主上啊! ” 這就是那語言的全部內容。沒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沒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會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
為什么人們要這樣呢? 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兒女和親眷呢? 因為我是王,是他們的主子,我將恍然大悟: 我生活在這些奴才們中間,連我所敬畏的尊長和師友也無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
我是民國國民,民國國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使我深深地憎惡一切奴才或奴才相,連同敬畏的尊長和師友們。請科學家們不要見笑,我以為世界之所以還大有待于改進者,全因為有這些奴才的緣故。生活在奴才們中間,作奴才們的首領,我將引為生平的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 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我將沒有一個臣民,我將不再是奴才們的君主。
我若為王,將終于不能為王,卻也真地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萬歲,萬歲,萬萬歲! ” 我將和全世界的真的人們一同三呼。
(1949年8月上海群益出版社初版《血書》)
賞析 文章的寓意也許不難理解,那就是批判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所以必須批判,必得鏟除,就在于它是“封建的殘物”,泯滅人性,阻礙社會發展。“世界之所以還大有待于改進者,全因為有這些奴才的緣故。”難得的是筆致的曲折跌宕,表現的淋漓酣暢。
文忌平淡,要講究開合擒縱,疾徐虛實,作者可謂深諳此道。文章要批判王權觀念和奴才意識,可偏不從正面落筆,而是從反面切入。先假定我若為王該如何,此謂之開或縱。文章的思路和筆觸的確放得開,全文八段,有四大段是設想我若為王該會出現怎樣的情形。作者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由妻子、兒女一直聯想到自身。“我若為王”,妻子、兒女們不管有才無才,有德無德,都會被捧為貴人,而我則將具有無上的威權,將沒有任何過失,將看不到任何不馴順的人,將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在這四大段中,作者用鋪排的方式,層層推進,把勢蓄得很足,但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者真正的用心是先把“我”推向虛幻的頂峰,然后一把拉下來,跌在實處,示其本相,這叫捧高跌重。果然,“我”在登上權力的寶座之后,并不感到怎樣的得意,相反,“我甚至會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我終于醒悟到: “我生活在這些奴才們中間,” “而我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而已。這一段是過渡。至此,我們終于明白了上面種種虛設的假象,都是為正面展開議論和批判作鋪墊的,用的是欲擒故縱之法。
王權和奴才是一對孿生子,不僅彼此都無人氣,而且障礙社會進步。作者對此表示了深深的憎惡和憤慨: “生活在奴才們中間,作奴才們的首領,我將引為生平的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這一層是文章的核心,前面都是虛寫,這一層才真正落到實處,亦謂之合。
要是平常人,文章寫到這里也許就難以為繼了,可作者忽地又宕開一筆,另翻出一層意思。因為對奴才首領地位的反省和痛恨,“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我將沒有一個臣民,我將不再是奴才們的君主。”這一層說得斬釘截鐵,與前半部分的舒徐輕漫又自不同,充分顯示了作者鏟除封建專制制度的強烈愿望。最后一段,是全文收束,理清文章脈絡,表明作者心跡,此又一合。
人說紺弩性情有些怪癖,且才氣橫溢,由本文觀之,信然。
上一篇:張季鸞《我們有什么面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魏源《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