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昨日逆風打船頭,舟人背纜如背牛。
今日順風送船尾,布帆一日行千里。
昨日非拙今非賢,艙中有人笑向天。
借風行船,“無風爭順逆”,古人從這種生活經驗中,往往悟出哲理。這首詩就形象地寫出了由“逆”轉“順”的轉化過程。
宋代李德遠《東西船行》:“東船得風帆席高,千里瞬息輕鴻毛。西船見笑苦遲鈍,汗流撐折百張篙。明日風翻波浪異,西笑東船卻如此。東西相笑無已時,我但行藏任天理。”“行藏任天理”意為隨遇而安,不作任何主觀努力。清代高珩的《聞舟師相語》:“天風爭順逆,人事有參差。昨我停舟處,知君得意時。”也是以兩舟之間境遇的不同而作對比。而袁枚這首詩卻以一船“昨日”和“今日”所遇風向逆順不同,從中悟出促使其行船狀況變化的,不在于人的“昨日非拙今非賢”,而在于客觀條件的不同。
昨日逆風和今日順風,可能是風向變了,也有可能是船行的方向變了,不管怎么說,船所遇的風順逆已不同。順風時“布帆一日行千里”,輕捷快速,舟子毫不費力。逆風時則“舟人背纜如背牛”,既要撐折百張篙,又要奮力背纜,而船仍猶如爬行,十分艱難。兩相比較,“昨日非拙今非賢”,而是風向與船向不同罷了。這種難和易的轉化,明顯地可見是客觀條件決定的。
這首詩啟示人們:人首先要對客觀規律有正確、深刻的認識,認清風向的順逆,避逆就順,從而使各項工作“布帆一日行千里”。
上一篇:《自敘·[唐]杜荀鶴》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蔽月山房·[明]王陽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