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慕《向大海投石》原文|注釋|賞析
雖然掛在口唇邊的只是“大國之風” ,其實,清季以來一部分士大夫“妄自夸大” 的 “上國”心理還是在作祟。演說中和談話中說魯迅甚么甚么,而自己正帶有魯迅筆下的阿Q相。
這種上國心理或阿Q風表現為如下的幾個公式:
公式一: 一般認為外國好的東西,中國 “古已有之”。比方說科學吧,中國古已有之,“莊子齊物之論……便可與現代科學相印證,使理益彰而意益明”。
公式二: 一般認為中國壞的東西,外國也有,甚至是一般難免的現象,所以舊辜鴻銘,對洋朋友為他背后拖的大辮子辯護說: “我的辮子是一種裝飾品,猶如你們西方人的領帶一樣?!彼嬷袊憥追恳烫氖看蠓蜣q護說: “一個男子討幾個女人,正如一把茶壺之有幾個茶杯一樣。”(這個故事恐怕還是從《瞬息京華》中看到的。)所以,新辜鴻銘也說: “外國也有黑市,也有人弄權舞弊,也有駢枝機關,人浮于事的混亂局面……我以為中國如一大海,只看沙灘上的飄泊穢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小玩意兒,是不足以言觀海的,有人惡意宣傳,正象向大海投石?!?/p>
公式三:中國古的甚么甚么比外國還強,而今日一般外國認為好的東西,倒是壞的,比方談到政治,新辜鴻銘便“信口把中國的施政理想作一番形而上學的概述,但是忽略了在中國的皇朝時代,幾世紀來,這一種理想產生了什么結果,或是為什么這種理想第一未能控制中國軍閥,第二未能控制日本”。(見威爾曼在《星期文學批評》的《啼笑皆非》的書評。)而西洋的民主政治,在新辜鴻銘的眼中,竟是一錢不值,因為他說: “現在單就政治來說,在西洋,就說美國吧,與政治發生興趣的,都是那班跑政治的人,并不是每個市民都可以弄清楚的,若說我國將來,必然也為這班人所掌握?!?/p>
公式四:不獨中國人說中國第一,而西洋人也說中國人第一,比方要把自己還“未窺其涯略”的《易經》拼命的捧一番,便要借重洋人的話說: “歐洲心理學家容氏謂,看《易經》始知東方邏輯及思想方法與西洋因果邏輯不同,而且較合科學條理,因為今日科學的基本因果律已經動搖?!备鶕@一公式,中國的三寸金蓮也是了不起的固有文化,因為有些洋朋友也把壓金線繡花的大紅小腳鞋當作美術品一般供奉在書室里哩!
拿這幾個公式做尺子來衡量,合標準的才叫做“民族主義”;魯迅那派的確是“不要民族”,還要什么“說明”呢?
對青年談這樣的“心理建設”自然不是“迎合青年心理”。但是,我們卻要問,這“迎合”什么人的“心理”?
我們這樣子問,也許是“向大海投石”,于海無傷,所贏得的也是報之以“無聊”和“不屑”那樣“海量包涵”。不過,能夠再飛渡過重洋大海,在金元的美國以“正外國的視聽”的“神圣”使命自任,究竟是不可多得的,我們總希望,乘坐美國軍用飛機和湘桂粵漢鐵路頭等車廂在西北西南兜了一個圈子之后,這位幸運的歸客也看到“?!钡囊恍┱嬲臉酉啵粌H是它的泡沫吧。
(1944年1月12日衡陽《力報·〈文藝新地〉》副刊)
賞析 這是一篇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的雜文。辛亥革命以來,一部分政治態度極為保守的士大夫,極力反對魯迅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坐井觀天,妄自尊大,排斥來自西方的先進思想,以為具有“大國之風”的中國,樣樣都比別人強。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要揭開那些罩在士大夫耳目上的亂葉,提醒他們看看現實中的中國這一片“大?!薄?/p>
文章一開始就亮出靶子,對準士大夫的上國心理和阿Q風表現,一連就是數箭: 外國好的東西,中國古已有之; 中國壞的東西,外國也有; 中國古的甚么甚么比外國強; 連西洋人都承認中國人第一??谡f無憑,還得拿出證據來,文章在每個表現上都引用了新舊辜鴻銘們搖唇鼓舌的辯白,比如“齊物論”,“辮子”,“《易經》”等等。然而這些辯白究竟能否站得住腳呢?作者并沒有直接予以評價,而是以巧取勝,以士大夫之矛攻士大夫之盾,各個擊破。例如,“辮子”和“領帶”,“茶杯與姨太太”具有不可比性,生拉硬扯到一塊,必然要產生令人噴飯的喜劇效果。象“我的辮子是一種裝飾品,猶如你們西方人的領帶一樣”之類的辯解,不難看出與自欺欺人的詭辯無異。文章處處巧用“矛盾”,使妄自尊大者作繭自縛。
此后,作者又向“大海”投下兩顆“石子”,再一次主動出擊,向士大夫們發出反問。至于回音,已無須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因為士大夫們對此發問只能報之以“無聊”和“不屑”那樣的 “海量包涵”來自我解脫。事實上他們是被一種咄咄的氣勢逼到了死角,無言以對了。這篇文章成文于1944年,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踐踏著中國大地,國難深重,而某些“國粹”派人物卻依然自我陶醉,甚至不惜違背“自己樣樣比人好”的初衷,享用美國飛機和鐵路頭等車廂作逍遙游。讀完全文,究竟是誰“不要民族”,讀者已經一目了然了。
這篇雜文結構簡單,主要重心都落在四個“公式”上。這種結構安排的好處是,能起到化整為零,攻其一點的作用,使力量易于集中而破的,也使文章條理明晰,層層逼進,很有力度。此外,雜文語言詼諧幽默,多處使用反語,增強了諷刺效果。
上一篇:朱綺《名實說》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廬隱《吹牛的妙用》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