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過昌平城望居庸關》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康有為
城堞逶迤萬柳紅,西山苕嵽霽明虹。
云垂大野鷹盤勢,地展平原駿走風。
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東。
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吊鬼雄。
本詩作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夏歷八月。作者面對內憂外患,正在醞釀變法大計。這首紀游之作就透露了一些信息。居庸關在北京昌平縣西北,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它在作者筆下變成了抒發某種特定的思想感情的藝術載體。
“城堞逶迤萬柳紅, 西山苕嵽霽明虹。”詩人一過昌平城, 便看到長城的雄姿: 它象一條長龍,在遙遠的西山山脈間蜿蜒起伏; 此時彩虹麗日在雨后初晴的天空顯得分外明艷; 無數棵生命力極為強盛的紅柳裝點著關山,簇擁著長城。如此國土怎能不牽動愛國者的一縷縷情絲呢!
“云垂大野鷹盤勢,地展平原駿走風。”此聯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云垂大野”一方面是形容原野的廣袤無垠,以致使人感到天上的云似乎接近了地面;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造成動蕩不安的藝術效果。在這樣的空間里,蒼鷹盤旋,極有氣勢;駿馬奔馳,挾帶雄風。這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也是當時形勢的一種象喻。
“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東。”此聯仍然向人傳達一種空間感和動感。遠遠望去,樹影連綿不絕,一直伸展到居庸關以東的地區,伸展到天的盡頭。耳中隱約聽到時斷時續的駝鈴聲,它夜間就這樣地響著,一聲聲地傳到關塞上。這時候,空間幻化成時間: 自有長城以來,就是這樣的駝鈴、這樣的樹影、這樣的關塞,多少熱血男兒在此為國捐軀。當今只有變法圖強才可抵抗外侮。那永夜長鳴的駝鈴似乎在向人們訴說這一歷史的昭示和當時的民族危機,呼喚人們快一點從沉睡中醒來。
“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吊鬼雄。”眼前邊防久已荒廢,居庸關一帶的堡壘長滿了青草。這絕不是時局承平使然,作者以反語出之乃是憤激之詞,強烈表示對當時國政的不滿。他對古代那些為國犧牲的英雄們涌起一種悲慨、追懷、仰摹之情,要去居庸關(唐代居庸關又稱軍都關)憑吊他們,寄托綿綿不盡的哀思。
這首詩出于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康有為之手,不同于一般的山水紀游之作。其政治思想意義已如上述。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就是境界闊大,感情強烈,寫實手法與浪漫氣息兼備,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
上一篇:楊萬里《過揚子江》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謝翱《過杭州故宮》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