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綺《名實說》原文|注釋|賞析
孰難辨?曰:名難辨。名者,士之所爭趨而易惑。天下有鄉曲之行①,有大人之行②。鄉曲、大人,其名也;考之以其行,而察其有用與否,其實也。世之稱③者,曰謹厚,曰廉靜,曰退讓。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鄉曲之行,非所謂大人者也。大人之職,在于經國家,安社稷;有剛毅大節,為人主畏憚;有深謀遠識,為天下長計。合則留,不合以義去④。身之便安⑤,不暇計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今也不然。曰:吾為天下長計,則天下之釁⑥必集于我;吾為人主畏憚,則不能久于其位。不如謹厚、廉靜、退讓,此三者可以安坐無患,而其名又至美。夫無其患而可久于其位,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憚而不爭趨于此?故近世所號為公卿之賢者,此三者為多。當其峨冠襜裙⑦,從容步趨于廊廟之間,上之人不疑而非議不加,其深沉不可測也; 一旦遇大利害,搶攘⑧無措,鉗口撟舌⑨而莫敢言,而所謂謹厚、廉靜、退讓,至此舉⑩無所用。于是始思向之為人主畏憚,而有深謀遠識者,不可得矣。
且謹厚、廉靜、退讓,三者非果無用也,亦各以時耳。古有負蓋世之功,而思持其后(11); 挾震主之畏(12),而唯恐不終,未嘗不斤斤于此(13)。有非常之功與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榮譽,鎮薄俗,保晚節。后世無其才而冒(14)其位,安其樂而避其患, 假于名之至美(15),憪然(16)自以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謂鄙夫(17)也,其究鄉愿(18)也,是張禹、胡廣、趙戒(19)之類也。甚矣,其恥也!
且吾聞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棄,駿馬有奔踶(20)之患而可馭。世之貪者、矯者、肆者(21),往往其才可用。今人貌為不貪、不矯、不肆,而訖(22)無用,其名是,其實非也。故曰難辨也。鄉曲無譏矣,然豈無草茅(23)坐誦,而憂天下其人者乎? 而士之在高位者,伈伈伣伣(24),曾鄉曲之不若何也? 是故君子慎其名。鄉曲而為大人之行者榮,大人而為鄉曲之行者辱(25)。
(《怡志堂集》)
注釋 ①鄉曲之行——鄉村小民的行止。鄉曲: 窮鄉僻壤。②大人之行——上等人的行止。③稱——稱道,贊譽。④以義去——以正當的理由離去。⑤便安——方便安全。⑥釁——事端。⑦襜(chan )裙——裙的一種,黑紫而繡花。⑧搶攘——紛亂。⑨撟(jiao)舌——翹起舌頭。⑩舉——全。(11)思持其后——思慮以后的日子。(12)震主之畏——使皇帝震動的正氣。(13)斤斤于此——對此十分謹慎小心。(14)冒——頂替。(15)假于名之至美——借著最美的名義。(16)憪(xian)然——安然自適。(17)鄙夫——鄙陋之人。(18)鄉愿——一作“鄉原”,指言行不一,偽善欺世的人。(19)張禹——西漢人。不敢向漢成帝直說對王莽的看法。胡廣——東漢人,不敢與毒死質帝的大將軍梁冀爭抗。趙戒——東漢人,曾附和梁冀。(20)踶(di弟)——踢,踏。(21)矯者——故意做作的人。肆者——放肆的人。(22)訖——終。(23)草茅——草野之人。(24)伈伈(xin)伣伣(xian)——小心恐懼的樣子。(25)辱——可羞。
賞析 世上的事,有名無實的,實在太多了。名與實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命題。魯迅不就寫過一篇有名的《崇實》嗎?那是揭露當時的統治者口里說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和實際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本篇則是分析古代士大夫借好聽的名義來遮掩怯懦的靈魂的情況。
這是一篇以說理為主的雜文。它的說理異常的透辟和細致。它從正反不同的角度,經過反復的辨析辯難,把名與實的問題分析得十分清楚。它的思想觀點,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輝。
魯迅《崇實》一開頭就說: “事實常沒有字面這么好看。”可謂開門見山,一語中的。本篇的開頭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孰難辨?曰:名難辨。”世上最難分辨清楚的就是“名”。何以?因為名不一定符實也。這就一下子抓出了“名”的致命弱點:不可靠。事實不正是如此嗎?拿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有學者教授之名的不一定有其實,有共產黨員之名的也不一定有其實。這就造成了名與實的關系的復雜性。
本文提出來要加以考查的是鄉村小人與廟堂君子這兩種人的行止,在名實之間的復雜性。而就中又著重考查了被譽為“名之至美”的謹厚、廉靜、退讓這三種品格,到底是鄉曲之行還是大人之行。先指出“大人”的職責在于經國家、安社稷,應有剛毅大節和深謀遠慮,不計安危,不避責任。而現今的“大人”卻自私畏怯,拿這三種美德作避難所和遮羞布,還道貌岸然,“從容步趨于廊廟之間”,似乎是“深沉不可測”。一旦遇事,則鉗口無措,平時所謂的謹厚、廉靜、退讓,到這時一點用處也沒有了。這時再想得到敢說敢做、深謀遠識之士,已經不可得了。文章到此似乎是完全否定了這三種美德。但下文一轉,又從另一面說明這三種美德并非完全無用。對于那些曾有過蓋世之功、震主之威的人來說,如果能作到這三點,就可以安享榮譽,對付俗見,保住晚節。但若沒有這樣的非常功名,而想借此三者來安樂而避患,假名自足,那就成了鄙夫鄉愿,欺世盜名了。文章最后總結說:再好的人才也可能有缺陷。有些表面看來是貪婪、造作、放肆的人,往往其才可用;而有些表面看來不貪、不矯、不肆的人,卻反而沒有什么用處。名實關系的所謂復雜、難辨,問題就在這里:名與實不完全一致。鄉村草野之中,可以有憂國憂民的高士;而處于廟堂高位者,不如村野小民的也大有人在。前者高尚而后者可鄙。對人要觀其實而不要僅看其名。這就是本文的辯證法。
上一篇:豐子愷《吃瓜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思慕《向大海投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