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武
我來嵐山日欲暮,東風吹盡春櫻落。
異國看花第幾回,含情獨上大悲閣。
這首詩是詩人留學日本時于歸國前夕所作。詩人于“辛丑冬(1902年春),游日本。”(《詩文集自序》)1906年夏回國。在留學日本期間,他一直追求探索救國的真理,1905年,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馬君武任秘書長,并主編《民報》。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下,詩人對祖國的危難及積弱不振極為關注,指出不推翻清朝統治就拯救不了中華民族的危亡。這首詩便借觀花而抒情,反映了詩人歸國前后的思想感情。“我來嵐山日欲暮,東風吹盡春櫻落”,點出時間、地點。詩人來到日本京都郊外的嵐山觀櫻,是在“日欲暮”的黃昏時候,且又恰碰春末,櫻花已被“東風”吹落之際。遇上這不景氣的“落花時節”,很自然使詩人想到破敗不堪、“日之將夕”、“大廈將傾”的故國,以至感慨系之。第二句用“春櫻落”,又加一個“盡”字,更把社會的凋蔽喪亂概括在其中了。“春櫻落”包括了多少內容!自然春光由萬紫千紅到已經凋謝,引起人們的傷春之情。“異國看花第幾回,含情獨上大悲閣。”賞花異國,更添鄉思。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公元721年撰成的日本史書《古事記》中,記載了日本古代流傳的許多神話故事,其中有一則描寫了一位明朗、美麗的姑娘,名叫木花開耶姬。木花就是指櫻花,開耶的字音也是櫻花。木花開耶姬這種櫻花自古以來生長在富士山、箱根和伊豆半島一帶,人們叫它富士櫻。日本人把那莊嚴、肅穆、雄偉的富士山峰當成偉大的日本民族的象征,把千姿百態、無比瑰麗的櫻花贊美成日本的國花。以后又把櫻花作為日本的民族意識的象征。它對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影響。詩人熟諳日本的歷史,所以這里由日本的“國花”想到自己的祖國,抒發了對危難中的祖國的深切眷戀之情,赤子之心,躍然紙上。“大悲閣”,是佛寺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在河北正定縣城內。詩人用大悲菩薩千手千眼觀音普渡眾生之意來抒發自己普救生民、挽救祖國于危難之情。同時,這里也暗用王粲登樓思鄉,作《登樓賦》,抒發抑郁感慨和思鄉情緒的典故,表現了詩人去國多年,而對在帝國主義鐵蹄蹂躪下的故國的無限思念之情。最后詩眼落在“獨”字上,由“獨”而“悲”,使詩作“含情”更加深切。真有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意境。所以詩人說,自己也不知道異國看花第幾回了,而這一回觀櫻卻大異于往常,隱含著詩人要回國干一番事業的深沉的幽思。全詩直抒胸臆,敘寫看花的感受,由花及國,一氣呵成,詩句自然流暢,結束尤為含情,耐人尋味。
上一篇:高旭《聞廣南社將繼越南社出世而為南社應聲,喜而賦此,寄哲夫、孝則(十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