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原文|注釋|賞析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曲折回環,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展,其經歷亦復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的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得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人,不能夠感覺到的。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的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那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923年12月20日《新民國》第1卷第2號)
賞析 本文主旨在于弘揚雄健的民族精神。文章命意如此,故不取揭露黑暗丑惡現象的視角,而著重于闡發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建造國家”中的重要意義。
李大釗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他堅信“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當“五四”運動落潮之時,面對著軍閥統治嚴酷的現實,他從容自信地分析形勢,一方面認為“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另一方面又認為“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這是一種新的進取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革命的對待事物的看法。在時事變幻無常、革命屢受挫折的當時,取這種態度才能永葆革命朝氣,而不致沉淪、頹喪、絕望。如何才能具有這種態度?作者認為必須具有“雄健的精神”。只要我們高揚雄健的民族精神,則一定能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而達到勝利的彼岸。
馬克思主義啟蒙的目標,在于喚醒群眾,并組織群眾投入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為爭取自身解放,前赴后繼,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才有了明確的道路,在艱難的國運中透出了解放的曙色。然而,革命是群眾的事業,革命成敗系于群眾關心并參加革命運動的程度。進一步動員人民,教育人民,使民族精神在斗爭實踐中不斷更新,這曾經是“五四”時期許多先進思想家特別關注的問題。李大釗的這篇雜文,同魯迅旨在改造國民性的雜文在命意上是一致的,不同點是魯迅更多從病態現象上著筆,而李大釗則從正面弘揚落墨。
文章以江河奔流不息,做為貫穿始終的整體象征。先從自然界宏觀的背景上描寫長江大河奔流不止的具象,從一般意義上象征一切民族生命的進展亦復如是。接著以揚子江、黃河直接象征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極寫其“一瀉萬里的魄勢”,這里表現著作者對民族精神中昂揚戰斗、不屈不撓、追求自由的肯定方面的開掘和積極評價。結尾以詩一樣充滿感情的語句,期待著、呼喚著、頌揚著不屈的國民的靈魂,透出作者博大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于中華民族必將在艱苦斗爭中求得新生的矚望。本文是一篇說理雜文,也是激情洋溢、哲理深厚的對民族精神的禮贊。
上一篇:劉基《良桐為琴》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羅隱《英雄之言》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