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盛《烏石灘》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王鳴盛
灘聲欲驅(qū)山,山勢欲束灘。
水石本無情,相觸因成喧。
悠揚止復(fù)作,決決還潺潺。
靜聽恍有會,仙籟非人間。
梵唄流寒空,風(fēng)松響層巒。
有時急瀑來,一瀉云濤翻。
不知水何猛,磨得石盡圓?
磊磊錯鵝卵,其色黃朱殷。
或作大篆文,或作古錦斑。
篙師與水斗,船艚溯驚湍。
石滑不受篙,尺寸進轉(zhuǎn)難。
平生斂退心,葦間每延緣。
好語慰篙師,且讓鄰舟先。
烏石灘在今浙江省建德縣烏石山下,《水經(jīng)注》卷四十“漸江水”謂: “浙江又東徑壽昌縣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瀨,瀨皆峻險,行旅所難。“瀨” 與 “灘”字意略同,均指激蕩于石間的湍急之水。
這首五古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從首句至“風(fēng)松響層巒”十句,為第一段。作者極其描摹刻劃之能事,將水石相激的灘聲繪聲繪色地形容了出來。灘與山,通過一“驅(qū)”一“束”兩個動詞的巧妙運用,將 二者相互矛盾的關(guān)系言簡意賅地概括出來。兩相激蕩所產(chǎn)生的猶如仙籟般的聲響,“悠揚止復(fù)作”,使詩人因有所會?!肚f子·齊物論》有人籟、地籟、天籟所謂三籟之說,天籟為自然界最美妙的音響。詩中“仙籟”之語本此。因是仙界之音,所以非人間(即人籟)所有,這與杜甫《贈花卿》“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字面義同。“梵唄”二句是對“仙籟”的具體描述: 象寺僧抑揚頓挫的唱經(jīng)之聲在寒空中飄蕩,又如風(fēng)送陣陣松濤在層巒疊嶂間回響。兩個比喻形象生動,饒有逸趣。
“有時急瀑來”至“或作古錦斑”八句是第二段。激流的灘水,有時一瀉而下,似云濤翻滾,這是遠望水浪所產(chǎn)生的印象。接下“不知水何猛,磨得石盡圓”故作問語,巧妙地過渡到對灘石的描繪。錯落水中的灘石,大小不一,詩中所寫是水中較小的鵝卵石子,作者的目光從遠處移到了近旁。五色斑斕的石子在清澈的水底參差錯落,明暗相間。石上紋理奇幻迷離,“大篆文”、“古錦斑”就是對這些鵝卵石紋理與色彩的具象描繪。大篆又稱籀文,是盛行于先秦的 一種書體,結(jié)構(gòu)不如秦代小篆整一規(guī)則,用來描摹卵石紋理,形象逼真。古錦因年代久遠,色彩斑駁,未知新錦鮮艷奪目,用來形容卵石的色調(diào),也極妥帖。
“篙師與水斗”至末句的八句為第三段。詩人將筆鋒由自然景物移向了人事。撐船人與灘水艱難的搏擊,小木船在灘石中難于行進的情景終于引起詩人深沉的思索。《莊子·漁父》有“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之語,“延緣”是順次循行之意。作者化用此語,意在表明“平生斂退心”的理念?!皵俊睘榧s束之意,“退心”即退讓之心,“斂退心”即以退讓之心約束其身的意思。這種心態(tài)與莊子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運用《莊子》中語寫于詩中,用意顯然。“好語慰篙師,且讓鄰舟先”即是將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作為。
全詩寫景狀物,聲情并茂。最后以“退心”言志,歸結(jié)全詩,就使水石“相觸因成喧”一句帶有象征人世紛繁相爭的意味,并使“靜聽恍有會”一句有了著落。全詩含蓄雋永,意味深長,較好地體現(xiàn)了“詩言志”的傳統(tǒng)。
上一篇: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劉遠譽《九日登東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