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蓀《沉默救國》原文|注釋|賞析
闊人已騎文化去,
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復返,
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
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入榆關何處抗,
煙花場上沒人驚。
這首詩是魯迅先生在前年古物搬家的時候,改的黃鶴樓詩。在當時也的確是感慨悲憤。想不到到今年這情形又顯在我們的眼前了。記得當時一班所謂 “北方”的名流學者們曾經提議把故都的武裝完全解除,劃作文化城,免得他們這些學者名流們常常受到驚嚇,為飛機大炮所威脅??上У氖钱斁譀]有采納這“寶貴”的意見,竟致連一塊好好的 “文化城”也無法維持。累得我們的學者名流們無法圓五十年的好夢! 之外,還得“忍受” 無邊的 “沉默”。
在無邊的 “沉默” 中,我們的學者也慨嘆了 “它們強鄰的提攜”,也贊嘆了偉大的沉默是 “一個新的民族國家已漸漸形成了” ! 并且更認為這種沉默的忍受是三年來最大的進步!
胡適在第一五五號《獨立評論》上這樣昭告 了 “民眾” ,而且更鼓勵了 “鎮靜” 的沉默法。我們不妨把博士的妙論抄一段在這里: “第四,我們不必悲觀,在這沉默忍受的痛苦之中,一個新的民族國家已漸漸形成了! 能在這種空氣里支持一種沉默,一種鎮靜,一種秩序,這是少量的開始?!?br>
博士告訴了我們不必悲觀,因為沉默可以救國!
唉! 唉! 鎮靜、沉默的忍受,果然就是“九一八” 以來四年間的最大的進步么? 我們應該忍受到什么時候呢? 現在不是已經做到了 “被人打了左頰,連右頰也獻上” 了么? 我想起看京劇時,有一出 “六月雪”,扮監斬官的丑角對竇娥說: “這次姑且斬首,下次不許。” 我們是否也應該忍受到“被斬首” 之后,再來一個“下次不許”呢?
博士看見了這種沉默、鎮靜就夸贊起來了,然而支配這種沉默的力量是什么,博士卻一點也沒有看見么?
歷史告訴我們,在沉默的忍受中,我們找不出民族的出路來! 只有準備我們自己的力量,相信我們自己的力量,“一二八”就是我們的好教訓! 一切沉默,一切容忍,只是逃避現實和屈服的另一種表現。我們反對這種“沉默”!我們應該只有艱苦的斗爭!
1935年6月
(1956年12月作家出版社版《喜劇世界》)
賞析 “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侵略軍強占東北三省,威逼關內。東北各地守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脅迫下,撤退到山海關以內。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而國民黨當局和某些社會勢力,借抗日之名進行空洞的“救國”宣傳,五花八門?!八糟y行家說貯蓄救國,賣稿子的說文學救國,畫畫兒的說藝術救國,愛跳舞的說寓救國于娛樂之中,還有,據煙草公司說,則就是吸吸馬占山將軍牌香煙,也未始非救國之一道云?!?魯迅《航空救國三愿》)種種“救國”論,無非營私肥己和沽名釣譽。這篇雜文的命題頗具諷刺意味?!俺聊本尤灰材堋熬葒?,真可謂奇談怪論。
作品開始就引出了奇談怪論出籠的背景,分析怪論內容。魯迅在1933年寫下的“吊大學生”詩是有感于政府在日軍逼近,北平危急之時,只管搬遷古物,而不準大學生逃難的事實,揭露國民黨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顧,醉生夢死,借機發國難財的罪行。當時一幫文人荒謬可笑地要把北平改為“文化城”,似乎這樣就可以免遭日軍炮火襲擊。這意見之可笑十分明顯,政府當局也沒法采納。事隔兩年,又有人在搞古物搬家,與之相配合的卻是“沉默救國”的論調。在侵略者的“提攜”之下,不必抗戰,只要不“悲觀”,保持“鎮靜”、“秩序”、“沉默”,就可以等待到“一個新的民族國家已漸漸形成了”。這就是胡適的沉默救國之術。這無異于教人束手待斃。作者一開始似乎對“博士”的高論未做更多的評論,而是巧妙地通過對魯迅的諷刺詩、國難危機之勢的介紹和“前年”以來學者名流的“好夢”的敘述,顯示其論調的荒謬可笑,通過輕蔑的語義從情感上對那種論調加以否定。
接著,作者并沒有立即挺筆上陣,加以怒斥,而是充分運用形象,發揮雜文具有的抒情特點,指出“沉默救國”恰象“被人打了左頰,連右頰也獻上”的愚蠢之舉,又如同承認《六月雪》中監斬官所謂“這次姑且斬首,下次不許”的奇怪邏輯。挨打而不準出聲,斬首仍欣然從命,這就是“沉默救國”之實質。到此作者雖未大段講道理,卻輕而易舉揭示出問題的本質,令人心目開豁。
文章結尾是十分嚴正的正面論述。我們似乎見到作者收斂起譏諷之情而莊重陳述嚴肅的問題。他針對“博士”的高論指出,“在沉默的忍受中,我們找不出民族的出路來” ,“我們反對這種 ‘沉默’ !我們應該只有艱苦的斗爭! ”這最后一段話是全文的結論,也是主旨。
這篇雜文從現實中選材,命題巧妙。談論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最敏感的問題,體現了雜文作家所應有的敏感和熱情。全文不論是辛辣的譏諷,還是無情的揭露,或者是嚴正的闡示,都飽含著一個革命戰士的崇高責任感。
上一篇:姚容《江淮之蜂蟹》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衡《沒有感想的感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