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yán)秀《孵在京滬做什么?》原文|注釋|賞析
是去年吧,我在北京聽見一件上海奇聞,說是上海的高中畢業(yè)生報考外地高等學(xué)校的很少,以至錄取的分?jǐn)?shù)線也被迫大為降低(如果是真的,我不懂得為什么要這樣無原則地遷就! )。今年上半年我在上海住了三個月,竟然證實了這個傾向。我從朋友處打聽得,又從某些家長和某些青年學(xué)生口中多次直接聽到他們毫不難為情地這么講: 一是不考高校,只考中專,因為中專都分配在本市,畢業(yè)三五年工資就比大學(xué)生高。二是如家長命令非報考高校不可,就只報考分配在本市的高校,全國統(tǒng)一分配的高校堅決不報。
上海這地方,物質(zhì)生活條件是要舒適一些,方便一些(但是多數(shù)人的居住條件也很差,并不利于休息、學(xué)習(xí)和研究工作)。但是我們讀書,就是為了個人生活舒服一點,為此而老死戶牖也在所不惜么?這未免太可悲了。中國的讀書人歷來反對這種沒出息的、眼光短淺的、只顧自家舒適而胸?zé)o鴻鵠之志的檐前燕雀式的生活態(tài)度,儒家提倡讀書人要講究“修齊治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我們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充實以現(xiàn)在的革命內(nèi)容,就可以說這正是當(dāng)前有志青年應(yīng)該努力以赴的。讀書人如果只局處于一隅之地,端午節(jié)來了忙著買粽子,中秋節(jié)來了忙著買月餅,年年歲歲,周而復(fù)始,千篇一律,自幼至終,年輕的朋友喲,難道你們不覺得這也太無聊、太平庸了嗎?
古人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又提倡“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都是鼓勵讀書人不要老死戶牖而要志在天下的。我國東漢時代的大史學(xué)家班彪有個兒子叫班超,他也是個讀書人,但他說“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他不在長安過貴族和“高干子弟”生活,而要到“一川亂石大如斗”的大戈壁中去冒幾乎是必死的危險,投筆從戎,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亞一帶)多次打敗了匈奴貴族的腐敗統(tǒng)治和軍事進攻,立下了大功勞,對形成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偉大祖國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好象是鄧拓同志的文章曾經(jīng)舉過一個例子,說明朝末年無錫東林書院的那一群憂國憂民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他們的書院大門口掛了一副對聯(lián),叫做“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我看這就是“東林精神”,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永遠(yuǎn)都需要這種精神。
解放初期,開始了第一次全國大學(xué)生的統(tǒng)一分配,那時我在廣州工作,由于職務(wù)的關(guān)系,我被指定到中山大學(xué)等高等院校去作統(tǒng)一分配的動員報告。一上臺我就先講一個故事,我說我十二三歲時看到一則寓言,大概是日本的,這則寓言說: 一個勇敢的漁夫在海上打魚時遇難了,他的兒子仍然繼續(xù)在海上打魚。這時,一個“聰明人” 來勸告這兒子說,你父親不是死在海上風(fēng)浪中的嗎,你為什么還要到海上去打魚呢? 這個青年漁夫慢吞吞地反問道,那么,你的父親是死在哪兒的呢? 這個聰明人回答說,我的父親么,他的的確確是死在家里的床上的。于是,這個勇敢的青年漁夫就說,那么你現(xiàn)在為什么還要在你家的床上睡覺呢,這不也很危險嗎?
這則寓言我讀過已五十年了,但我沒有一天忘記過它。愿我們京津滬杭等大城市的青年知識分子和科技界的同志都來體會一下這則寓言的含意吧!
(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報》)
賞析 《孵在京滬做什么? 》這篇雜文有很強烈的時代氣息。作者對上海有些學(xué)生不愿報考外地的高等學(xué)校這一事實,進行了諷喻式的批評。他告誡青年人不要目光短淺,沒有出息,不要做只顧自家舒適而胸?zé)o鴻鵠之志的檐前燕雀。全篇文字熱情洋溢、直言不諱,語重心長,催人奮起。
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很好地運用了史料和寓言故事,講了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列舉了明朝末年東林書院門口那幅有名的對聯(lián),特別是敘說了那古老的漁夫父子的寓言,既深刻,又幽默,使人感到親切、自然,余味無窮。文章雖然只有千字,卻是古今中外都有了。
這篇文章的末尾,做了引伸,擴展開來,致意京津滬杭等大城市的青年知識分子和科技界的同志,希望他們體會一下那則寓言的含意,這就進一步增加了文章的分量,直到今天讀來,仍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上一篇:林語堂《孤崖一枝花》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非《宋人酤酒》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