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溶《采蓮曲(二首)》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鮑溶
弄舟竭來南塘水,荷葉映身摘蓮子。暑衣清凈鴛鴦喜,作浪舞花驚不起。殷勤護惜纖纖手,水菱初熟多新刺。
宋蓮竭來水無風,蓮潭如鏡松如龍。夏袖短衫交斜紅,艷歌笑斗新芙蓉,戲魚住聽蓮花東。
《采蓮曲》屬《樂府·清商曲辭》,為《江南弄》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婦女的生活。鮑溶二曲是擬此舊題之作,皆為寫江南蓮女采蓮情景的詩篇。
第一首開篇就直入題旨,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夏日蓮娃弄舟采蓮圖。清清塘水,亭亭荷蓋,艷艷菡萏,蕩蕩小舟,累累蓮實,倩倩蓮女盡呈眼底。首句中的“竭”,作助詞解,無義。第二句的“荷葉映身”,逼真地繪出了蓮塘采蓮的特有情景。
“暑衣清凈鴛鴦喜,作浪舞花驚不起。”三四兩句寫蓮娃采蓮的姿態和情景,采用了曲筆,未直指蓮女和她們的輕舟,卻別出心裁地去寫蓮塘戲水的鴛鴦和鴛鴦對蓮女采蓮的反應。“暑衣清凈”四字用得極好,既從鴛鴦的視覺反應中側面交待了蓮女勤勞樸實的本色,又極狀了她們采蓮時動作輕盈絕少音響的姿態,所以才使“鴛鴦”心“喜”。這一“喜”字含意頗豐,除寫出了以上的鴛鴦所感外,也深含了作者對蓮女衣裝和勞作的贊許。如此佳句,我們當細心揣摩,切不可一掠而過。“作浪舞花驚不起”是上句的順接,也是上句的補充。由于蓮女們樸素的衣著和荷色、蓮色、水色渾為一體,所以戲水鴛鴦不覺干擾,仍作浪舞花自在嘻戲。這一句又再次從側面烘托出蓮女專心致志的緊張勞動場面,由于蓮實甚豐,蓮女們在盡快盡情地采摘,專心勞作,了無聲息,戲水鴛鴦只覺蓮舟偶一輕移,塘水只時而蕩起輕紋,蓮女采蓮的動作又和花葉輕搖極為和諧,所以鴛鴦微驚不起(飛走),依然嘻戲。要知道能令鴛鴦如此是極其不易的,它們如其它水中野禽一樣,極易受驚。詩人如果不經長期觀察、細心體味,是難摹出此情此景的。這一別開生面的描繪,擴充了詩中的畫面,烘托了意境,因而也就增強了詩的魅力和效果。
“殷勤護惜纖纖手,水菱初熟多新刺。”蓮女們經過一陣緊張的勞動,或收獲已足,或需略事休息,專心勞作心無旁鶩的神經一經松馳,便注意到了塘中初熟的水菱。她們少女的本色大露,就競相盡快地去摘食那鮮嫩可口的水菱。但初熟水菱刺多且利,纖手被刺被扎在所難免,于是取刺者有之,以口吹手止痛者有之。這一倒置因果的兩句,盡摹了蓮娃們此時的嬌態,憨態,又使一直靜寂的畫面突發了笑語喧闐的生機,不僅使讀者耳目一新,而且啟示了讀者去盡情的聯想。作者的構思、布局妙不可言,真是令人贊嘆。
全詩極富層次地寫出了蓮女有勞有暇的采蓮活動,又多用側筆,讓讀者去作多側面的聯想,以使見仁見智,各擅勝場,這作用恐非現代朦朧詩所能起到的吧。
如果說第一首作者著意寫了蓮女采蓮的場景,目不斜視,筆無他及的話,第二首的開頭卻加意地描繪了蓮塘本身和其周遭的環境景物,力求盡快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所創造的特有意境中來, “采蓮竭來水無風”,是寫蓮女縱舟入水時的感覺,也是對蓮潭自身的此景的描繪。只見水平如砥,靜止無紋,蓮漿輕蕩,了無間礙。而“蓮潭如鏡松如龍”,除續寫潭水外又寫蓮娃們放眼環顧時所得的印象。由于絲風毫無,不僅潭平如靜,水波盡消,而且潭周蒼松,也靜保其如龍宛延態勢,了無濤聲,環境真是靜謐安寧極了。蓮舟、蓮潭、蓮女,加上如鏡潭水,似龍勁松,構成了一幅靜止的圖象。作者勾勒這一圖象的技法十分巧妙,不去大費筆墨,刻意勾畫,而只由蓮女的感覺、視覺中道出,真可謂景有盡而意無窮了。
接下來的詩句所現詩境也與第一首略無雷同,詩不寫蓮舟入水后蓮女們采蓮的情景,而是把筆端著重于場景的推移。只見蓮女輕揚蓮漿,蓮舟輕移。蓮娃們所著之色調各異的短袖夏衫與夏日嬌陽灑落之赤焰,在動中不斷地變換著角度,給于人一種線條時交時斜,時時更換的視角感受,陸離,跳躍,極富動態,又耀眼生輝,紅光閃爍。“夏袖短衫交斜紅”,確是形象地描摹了這一視覺印象,跳動的光線搖動了如鏡如止的畫面靜謐,重譜了風靜、水止、樹寧的開初樂章。“艷歌笑斗新芙蓉”,既寫出了蓮娃們的嬌憨之態,又以蓮女們的高歌巧笑給靜止的環境帶來了勃勃生機。這時的蓮潭已不復似開篇所繪的靜物畫,而是笑語喧闐,歌聲盈耳,色彩陸離的舞臺了。這一舞臺吸引了蓮潭中嘻水的游魚,使它們不自覺地中止了游動,紛紛地昂起了頭顱,迷醉于此時此景。“戲魚住聽蓮花東”,這一側面烘托的詩句,渲染了場景,烘托了意境,也在畫面上,舞臺中又添加了戲水游魚的情態,使其更為生動而多姿。如此結筆,又是何等的意境獨辟又余韻繚繞啊。
這兩首采蓮曲從不同角度描摹了江南水鄉蓮女采蓮情景,充滿了生活氣息,格調輕松、活潑、自然,內容健康。在眾多的同題材的作品中頗呈特色,堪稱佳作。
譽為佳作,絕非溢美,不僅從內容到形式二曲都無因襲他人之處,皆能另辟徯徑,不僅如上所述二曲之間也絕無雷同,寫作角度不同,所表內容不同,雖同為七言詩作,其長短也一為六句,一為五句毫不相同,且長短各隨意境而定,各擅勝場,決無故作之態,伸展自如,皆臻化境。而且詩中所呈聽覺視感,丹青妙手,音樂專家也不能不拍手稱妙吧。
二曲的語言也自然流暢,清新自然,又均不乏精采之句,至于作者慣使烘托、曲筆,前已言及,勿庸再道了。
上一篇:《迢迢牽牛星》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丁鶴年《采蓮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