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沙
g
滔滔孟夏兮(1),草木莽莽(2)。傷懷永哀兮(3),汨徂南土(4)。兮杳杳(5),孔靜幽默。(6)郁結紆軫兮(7),離慜而長鞠(8)。撫情效志兮(9),冤屈而自抑(10)。刓方以為圜兮(11),常度未替(12)。易初本迪兮(13),君子所鄙(14)。章畫志墨兮(15),前圖未改(16);內厚質正兮(17),大人所盛(18)。巧倕不
兮(19),熟察其撥正(20)。
【譯詩】時值孟夏,日暖洋洋,無邊的草木,莽莽蒼蒼。滿懷著悲憤,來到這南方。周邊是萬籟寂寂,眼前是千里茫茫。我的腸回九曲,憂困日久年長。我的情志無可指責,冤屈的苦楚抑而復揚。便把方的削成圓的,人間的法則亦是如常。朝三暮四,君子所不齒,我今至死,不改衷腸。遵循繩墨,道理彰明不變,此志彌堅,豈可改弦更張?秉性忠誠,圣人之所厚贊,工倕無斧,誰知曲直圓方?
【解析】此篇多以為屈原之絕命詞,“懷沙”與司馬遷所謂“懷石”同義。林云銘以為詩作四月,五月五日沉水,前后相接。蔣驥《楚辭馀論下》引李陳玉曰:“懷沙,寓懷長沙也。”馬茂元以為此詩“感情不像《惜往日》那樣激切。”又以為“碎的沙粒,怎樣把它揣在懷里而投水?”對此,聞一多以為“懷沙猶囊沙,囊沙赴水以自沉。”《楚辭·九懷》有“伍胥兮浮江,屈子兮沉湘”句,《章句》曰:“懷沙負石,赴汨淵也。”《史記·屈原列傳》索引:“《楚辭·九懷》曰‘懷沙礫以自沉’,此其義也。”
玄文處幽兮(21),瞍謂之不章(22);離婁微睇兮(23),瞽以為無明(24)。變白以為黑兮(25),倒上以為下(26)。鳳皇在笯兮(27),雞鶩翔舞(28)。同糅玉石兮(29),一概而相量(30)。夫惟黨人之鄙固兮(31),羌不知余之所臧(32)。任重載盛兮(33),陷滯而不濟(34);懷瑾握瑜兮(35),窮不知所示(36)。邑犬之群吠兮(37),吠所怪也(38);非俊疑杰兮(39),固庸態也(40)。
【譯詩】玄文歷歷,盲人硬說不彰;離朱明見,瞎子卻謂目盲。明明是白的,卻只說是黑色,明明應在上首,卻反置之下方。鳳凰囚在竹籠,雞鴨載舞載翔。玉石雜糅一處,一概斗斛稱量。黨人們固執卑鄙,使我才德難彰。任重而道遠,不料陷身泥塘。美玉盈懷,衷情只作心藏。狗兒群吠,唯因見怪而心慌,非難英才,唯其庸劣而德傷。
【解析】就語言說,屈原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語言大師。單以詞匯說,屈原所列草木之名撰成一部辭典,實亦有之。表達憂傷感情的詞語,先秦所有者幾為屈原運用殆盡。屈原詩中所引用的神話傳說,差不多囊括當時的全部所有。屈原所運用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也幾乎可以概覽此前的歷史。詩是人類語言中最長于表達感情的(當然,劣等詩作除外)。人類心靈深處許多一閃即逝的念頭往往是不能表達的,人類的語言似乎也不具備表達這閃電式思維的功能;要想表達,唯有詩。而屈原的詩,又是詩中語言之上乘。
文質疏內兮(41),眾不知余之異采(42)。材樸委積兮(43),莫知余之所有(44)。重仁襲義兮(45),謹厚以為豐(46)。重華不可遌兮(47),孰知余之從容(48)?古固有不并兮(49),豈知其何故也(50)?湯禹久遠兮(51),邈而不可慕也(52)。懲違改忿兮(53),抑心而自強(54)。離慜而不遷兮(55),愿志之有象(56)。進路北次兮(57),日昧昧其將暮(58);舒憂娛哀兮(59),限之以大故(60)。
【譯詩】我的外表迂闊,內心卻所懷至深,棟梁堆積成山,誰知我的憂心。心中修煉著仁義,恭謹敦厚而又深沉。今生不遇重華之世,誰人知我高雅之心?自古圣賢難以并世,誰人可解個中原因?商湯和夏禹所距荒遠,茫茫無際,又到何處追尋?我壓抑下無邊的痛苦,鼓舞我那堅強的信心。遭受患難我也不會改變,留下些精誠與后人遵循。迷茫中我又登程北進,日色暗昧,眼見又是黃昏。姑且吐出些胸中的怨氣,鎮靜地恭候著死神的來臨。
【解析】屈原詩作的修辭手法,幾乎用盡全部的修辭方法。湯炳正所撰《屈賦修辭舉隅》一文,洋洋六萬余字,所析甚詳。比喻是修辭之常格,單以《懷沙》一篇而言,所用比喻便有:刓方為圓,章畫志墨,工倕不斫,玄文處幽,離婁微睇,變白為黑,倒上為下,鳳凰雞鶩,同糅玉石,任重載盛,懷瑾握瑜,邑犬群吠……等十余處,獨運之匠心可見。
亂曰:浩浩沅湘,分流汨兮(61)。修路幽蔽(62),道遠忽兮(63)。懷質抱清(64),獨無匹兮(65)。伯樂既沒(66),驥焉程兮(67)。萬民之生,各有所錯兮(68)。定心廣志(69),余何畏懼兮。曾傷爰哀(70),永嘆喟兮(71)。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72)。知死不可讓(73),愿勿愛兮(74)。明告君子(75),吾將以為類兮。
【譯詩】尾聲:沅水與湘水,浪大波深。道路漫長而又幽昧,前途難覓,又到了迷津。滿懷清芬優美的愿望,今生今世,無與比倫。伯樂先生已然過世,誰能為駿馬兒計算里程?天地之人,各秉天命而生死,命運的安排,唯在暝暝。堅定我的信心,拓寬我的心境,面對著死神我心內不驚。我的哀傷與悲怨無邊無際,百般無奈,卻只有喟嘆聲聲。世界混濁,沒有人理解我,不堪言狀,唯有那小人之心。既知死亡不可避免,也就無庸愛惜這八尺之身。我要明確地向君子們宣布,我的魂靈將永遠與你們為臨。
【解析】無論本篇是否為屈子絕命之詩,此詩之吟就,畢竟距沉江已為時不遠。偉大的詩人即將秉義而就死,其志剛堅,其情感人。林云銘以為,屈子之“計,惟有殺身成仁一著,留法則于將來。倘千百年后,覓得不謀面之知已,便是方以類聚,亦無異于一堂之相親也。”此言甚切。屈原之就死,儀態從容。懷石自沉,以示志堅,無異于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中華民族,可引為屈原之知已者,代代有人,支撐著這個苦難的民族艱難地前進。當然,也有人以屈原圣潔之心,援引以為他用,即以維護不合理制度者,朱熹先生便是。只說其“忠君”,無視其愛民,只道白玉之瑕疵,從而掩蔽其光輝——鳴呼!屈子所謂“國無人莫吾知兮”,豈獨當世也哉?
上一篇:經典《憶秦娥》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思帝鄉》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