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太行苦熱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劉長卿
迢迢太行路, 自古稱險惡。千騎儼欲前,群峰望如削。火云從中起,仰視飛鳥落。汗馬臥高原,危旌倚長薄。清風何不至,赤日方煎爍。石露山木焦,鱗窮水泉涸。九重今旴食,萬里傳明略。諸將候軒車,元兇愁鼎钁。何勞短兵接, 自有長纓縛。通越事豈難,渡瀘功未博。朝辭羊腸坂, 夕望貝丘郭。漳水斜繞營,常山遙入幕。永懷姑蘇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誠難,滄波意空托。陳琳書記好,王粲從軍樂。早晚歸漢庭,隨君上麟閣。
《太行苦熱行》是由《苦熱行》派生出來的一個樂府詩題,屬《雜曲歌辭》。劉長卿這首詩《全唐詩》題作《奉和李大夫同呂評事〈太行苦熱行〉,兼寄院中諸公,仍呈王員外》。李大夫指朔方軍將領李光弼。安史之亂起,李光弼“詔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故稱李大夫。 呂評事及王員外等當為李光弼幕僚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本年七月肅宗即位,改至德元年)李光弼率朔軍五千人出太行,與郭子儀收復常山,屢敗史思明。呂評事寫了一首《太行苦熱行》,李光弼也和其韻作了一首, 由王員外寄給任蘇州長洲尉的劉長卿。他就寫了這首《太行苦熱行》奉和。詩中極寫太行險峻酷熱的景象,熱烈贊頌了李光弼等平亂將士的功績,表達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及對平亂勝利的堅定信念。
全詩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太行路的艱險和酷熱,借以烘托朔方軍將士艱苦卓絕的精神。
“迢迢太行路, 自古稱險惡。千騎儼欲前,群峰望如削。”首先從太行路的艱險寫起。太行路上有羊腸坂和井陘關, 自古以險惡著稱。當年曹操曾發過“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的浩嘆。如今朔方軍成千的兵馬整隊待發,放眼望去,太行群峰如刀削一般插向天空。一個“削”字寫出太行群峰陡峭險峻、直插云天的險惡氣象。路途這樣險惡,又時值炎夏,天氣酷熱,行軍格外艱難:“火云從中起,仰視飛鳥落。汗馬臥高原,危旌倚長薄。”太行上空的赤云如烈火燃燒,抬頭仰望,只見飛鳥從天空跌落。汗流夾背的戰馬倒臥高原上,再也無力馳騁;高高的軍旗斜靠遮陽的簾子上,顯得無精打彩。這里詩人以精約的詩句描繪出炎夏山地行軍人困馬乏的景象。接著進一步渲染太行的酷熱:“清風何不至,赤日方煎爍。石露山木焦,鱗窮水泉涸。”山里的熱氣象凝結了一樣,一絲涼風也不來。只有炎炎烈日煎烤著大地。山木枯焦,石頭露了出來。泉水干涸,魚蝦都死盡了。簡直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難以存在。要出太行該是多么艱險,要付出多大犧牲,要有多大的勇氣和堅強意志啊。這一段緊貼題面,極寫太行的艱險酷熱,烘托出朔方軍將士不畏艱險,奮勇出戰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第二部分寫李光弼和朔方軍出太行戰河北的戰略意義和重大勝利。
詩人先從當時的形勢和朝廷的決策寫起:“九重方旰食,萬里傳明略。”“九重”是天的最高層,這里指代當時皇帝唐玄宗。因心憂事繁而延遲到晚上才吃飯叫“旰(gan)食”。安史之亂起后形勢危急,唐玄宗愁得連飯都不能按時吃了。他“命郭子儀罷圍云中、朔方,益發兵進取東京,選良將一人,分兵先出井陘,定河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七)。即所謂“明略”。唐王朝派李光弼“出井陘,定河北”的戰略決策引起了戰局的變化:“諸將候軒車,元兇愁鼎鑊。何勞短兵接,自有長纓縛。”“軒車”是古代大夫以上的高官乘坐的前頂較高的車子。這里指代李光弼。“鼎鑊”,這里指古代用鼎鑊烹人的刑罰。李光弼率朔方軍出井陘,給在河北堅持抗擊安史亂軍的將領以巨大的鼓舞,他們熱烈地迎候李光弼的到來,而亂軍頭目安史等人膽戰心驚,為末日即將到來而憂慮。李光弼大軍一到,不用與亂軍交手, 自有河北的愛國軍民主動起來制服亂軍。“長纓”用的是漢代終軍請纓的典故,這里表達了戰勝亂軍的堅強信心。史載天寶十五年四、五月間,郭子儀李光弼大敗史思明。河北民屯結與亂軍相抗,阻斷了安祿山亂軍與漁陽老巢的聯系。安祿山進退兩難,陷于困境,大罵勸他造反的莊嚴等人。所以詩人滿懷激情地贊頌李光弼出太行,戰河北的軍事行動:“通越事豈難,渡瀘功未博。”詩人認為與李光弼率朔方軍出太行,戰河北比起來,終軍奉使南越說服南越王入朝并不算一件難事 諸葛亮三渡瀘水的功勞也不算大。對李光弼出太行,戰河北的熱烈贊頌,表明了詩人對這一戰略行動的深刻理解。最后詩人以精約的詩句描述了李光弼出太行戰河北的戰斗歷程和重大勝利: “朝辭羊腸坂,夕望貝丘郭。漳水傾繞營,常山遙入幕。”羊腸坂一般指太行山上的坂道。以其縈曲如羊腸,故名。這里或指交城東北的羊腸山。其地亦名羊腸坂,且與李光弼駐兵的太原相近。貝丘,古地名,在唐朝河北道的東南角。朝發羊腸,夕望貝丘,極寫李光弼急速進軍一往無前的氣勢。李光弼出太行之后轉戰于漳水西北,故云“漳水斜繞營”。他的統帥部進駐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軍事重鎮常山,故云“常山遙入幕”,這里詩人熱情地贊頌李光弼轉戰河北的功績。
最后一部分點明奉和之意,并祝頌李大夫和友人共建功業,凱旋回朝。
“永懷姑蘇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誠難,滄波意空讬。”“姑蘇下”指當時作蘇州長洲尉的詩人自己。詩人首先感謝友人對自己的深情厚意,給自己寄來了象建安詩人那樣有風骨的詩作。并用“陽春白雪”的典故贊美李大夫的原作高妙難和,說明自己的詩無法和原作相比,只不過是寄托象江河流水一樣的向往思念之情罷了。接著詩人就借建安作家來贊頌李光弼幕中的友人:“陳琳書記好,王粲從軍樂。”陳琳和王粲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陳琳長于“章表書記”。曹丕《典論·論文》云:“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王粲善屬文,時人以為“宿構”。被譽為“七子之冠冕”。他常從曹操出征,作《從軍行》云:“從軍有苦樂,但問從者誰。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熱烈贊頌曹操的神武。這里詩人以陳琳王粲比呂評事、王員外等,稱贊他們才華出眾,同時巧妙地把李光弼比作曹操,點出李光弼與呂評事、王員外等人之間的關系,并贊頌了李光弼的神武。與詩題中提到的人物一一照應,面面俱到,很見匠心。最后全詩以祝頌作結:“早晚歸漢庭,隨君上麟閣”。“麟閣”即“麒麟閣”,漢朝皇帝為功臣圖象之處,借指唐朝為功臣圖象的凌煙閣。詩人祝頌李大夫及其幕僚為國建立功勛,凱旋回朝。圖象凌煙,揚名后世。
這是一篇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史詩式的作品。但又和曹操等人幾乎完全拋開樂府舊題的題意寫時事不同。詩人巧妙地把樂府古題的題意和現實斗爭的重大主題結合起來。詩中以太行的艱險苦熱作為李光弼和朔方軍出太行戰河北的背景,很好的起了突出主題的作用。
這首詩又是一篇奉和之作。它不僅要受原作的限制,還關涉到幾個不同身分的人物。詩人精心選用歷史典故,自然貼切恰如其分地點明各自的身分和他們的相互關系,贊頌了他們的才華和功績。照應得如此周到,很能見出詩人的工力。
這首詩所和為平亂名將,當朝重臣之作。內容寫軍國大事。文辭古樸,語氣鄭重,對仗工穩,用典精切。熔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顯示出一種堂堂正正的史詩的氣派,給人以莊嚴雄壯之感,形成一種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王惲《大雹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朱彝尊《女耕田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