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橋·念奴嬌》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竟,城上棲烏催別。一縷情絲,兩行清淚,漬透千重鐵。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還憶浴罷描眉,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云煙疊,剪燈簾幕,相思誰與共說?
張紅橋丈夫林鴻宦游南京,作 《大江東去》 一闋以惜別。紅橋作《念奴嬌》詞和之。陳廷焯《詞則·閑情集》說:“紅橋寄此詞后,獨坐小樓感念而卒。一時唱和諸詩甚多。”可見此詞在紅橋卒后不久就廣泛流傳于士林。
此詞上片寫送別時的凄涼。首句點出餞別地點。鳳凰山,指福建同安的大鳳山。或說指南京市南之鳳凰山,恐非是。因紅橋不太可能送林鴻至金陵。以下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玉漏,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刻。這里借用它比喻逝去的時間。前面著一“恨”字,境界全出。玉漏聲聲,時間逝去特快,離別之刻越來越逼近,這豈能不使人憾恨? “今宵易歇”,仍指玉漏。在詞人的感覺中,今晚的玉漏似乎很容易漏盡而停息。“三疊”二句寫別離時刻的到來。古人送別時往往唱《陽關三疊》。如今,歌沒有唱完,城上的烏臼鳥卻已嚎叫了,催著人們別離。以上五句,寫送別的場面,雖是敘述,卻極富感情色彩。“一縷”三句,描寫惜別時的痛苦情狀。一縷難分難舍的情絲,兩行不忍遠別的清淚,竟然浸透了千重鐵。詞人巧妙運用“一縷”、“兩行”、“千重”等數名詞,將內心的傷感層層推進。尤其是“浸透”一句,語極夸張,形容悲傷到了極點。一個多情的淚人兒,活脫脫地出現在讀者面前。“重來”二句,突出別愁的巨大和無邊無際,在意緒上則是總括前文。
下片寫別后的相思。“還憶”三句,回憶昔日的歡樂生活。浴罷畫眉、夢醒攜手,漫步在花間月下。“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豆蔻,喻指妙齡青春。詞人從美好的回憶回到眼前的痛苦現實。一種美好年華不再的預感,襲擊著多情的詞人,字里行間透露出強烈的失落感。“桃葉津頭”三句是想象別后情景。桃葉津,渡口名,南京名勝,相傳晉朝王獻之曾在此送其愛妾桃葉,并寫有《桃葉歌》,因而得名。莫愁湖,亦為南京名勝。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載:“石城西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后遂以此名之。這三句想象丈夫所在之處,為遠樹云煙所遮蔽,不能獲見。也可理解為詞人想象丈夫翹首眺望自己而不獲。詞人借景物的描繪,充分表現她的癡情。“剪燈簾幕,相思誰與共說”二句寫其孤寂之狀。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詞人似反用玉溪生詩意。深夜,獨處閨房,剪燈簾幕,百無聊賴地捱著時光,滿腹的相思和誰訴說? 結尾二句,正與過片三句成鮮明對照。詞人的內心凄涼可以想見了。
此詞纏綿凄惻,很典型地表現了人們經歷離別和相思時所體驗到的情緒,因而很容易引起讀者共鳴。詞上片寫送別,下片寫憶別,結構很完整。善于以景寫情,或者說,用景物渲染、烘托人物的情緒,是本篇重要的藝術特點。如上片“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竟,城上棲烏催別”。下片“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云煙疊”等句子,以景傳情,雖未言情而情韻無窮。此外,語言通俗暢達。如上片“一縷情絲”三句,語言通俗,意思層層推進,把詞人的悲傷形容盡致。“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剪燈簾幕,相思誰與共說”等句,都有樸素明朗而不鄙俗的好處。但也須指出,這首詞在構思上似明顯受到柳永名作《雨霖鈴》(寒蟬凄切)的影響。如“三疊陽關歌未竟,城上棲烏催別”二句,與柳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意思極相近。再如“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與柳詞“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剪燈簾幕,相思誰與共說”與柳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構思相似,韻腳亦同,顯而易見受柳詞影響。從詞風而言,本篇以鋪敘為長,這也正是柳詞的主要特色。
上一篇:《柳永·憶帝京》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韋莊·思帝鄉》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