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世貞·登太白樓》原文賞析
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門秋。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足跡遍布全國。后人為紀念他而修的“太白樓”何止一處! 這首詩所題詠的 “太白樓”,在今山東濟寧市,唐時為任城。李白曾在這里居住并受到縣令賀某款待。此后這里就成為一大名勝古址。一說為安徽牛渚山采石磯太白樓。
李白在天寶初年曾供奉,翰林,因此后人便以李翰林呼之。此詩稱李“供奉”則又出于平仄合律的需要。詩開端兩句,就打破了五律一般的寫法,十個字一氣貫注,作 “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也! 這是何等氣勢,簡直畫活了一個李太白,使人想起大畫家梁楷筆下那個翹首長吟、旁若無人的詩仙形象,而這種天馬行空的筆法,正是深得李白律詩神韻的。寫李白就要像個李白的樣子。王世貞先聲奪人,詩就成功了一半。同時“昔聞”云云,意味著向往已久,暗藏有 “今上”的意思(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不明說這一層,讀者也心領神會。
“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有了前二句活畫出高蹈的形象,這兩句是水到渠成。這一聯作流水時,又該一氣讀出,“垂顧”二字,恰是李白登高俯視世俗的形象。(“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不是大詩人的自畫像么。) “高名百代留”就字面意義而言,乃指此樓以“太白”得名; 而骨子里卻是在高聲贊美: “永垂不朽的李太白,太白樓沾了你的光! 任城沾了你的光! 我們這些后代詩人,一齊沾了你的光! 你足跡所至,目光所投,詩筆描繪過的地方,它的名稱便神奇地閃光發亮。”這十字飽含激情,充滿敬仰。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門秋。” 元美登樓或許在一個秋天早上,故有“秋”、“曙” 等字(也可以是虛擬)。濟寧太白樓隔海雖不太遠,去泰山尤近,但還不至于看得見 “海色”和泰山南“天門”。詩中寫到它們,不過是坐役萬景罷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寫景的句子,仍具太白的手眼,它們不但以“視通萬里”而特有氣勢,而且以 “白云”、“明月”等高潔飄逸的意象令人神往。“天空海闊,有此眼界筆力,才許作《登太白樓詩》。” (沈德潛)
“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末句像是以景結,但有上句,則又似飽含無窮意味。詩人感慨道: 要想找出一個能繼武太白的人,尋思久之而不能得; 惟見樓下濟水不停地奔流而已。這是不動聲色的一種贊美。正是: 李白之前無李白,李白之后無李白,大哉李白! 一種高山仰止的虔誠心情,汩汩流出。與“高名百代留”句遙相映帶。讀者也為之心悅誠服。
題贊之作沒有別的訣竅。關鍵在于一顆真正神往的心。對象是詩人,你就必須好其詩而知其人,才能盡得其風神。讀此詩使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李白 《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其詩不以錘煉凝重見長,純任自然地寫景抒情,音調悉合于律,而風神蕭散。這是李白律詩的本色。王世貞此詩雖然在對仗上較為經心,但就情韻而言,則與李白同致。使人讀此詩即能想見所詠之人,故特別感覺親切。
上一篇:古詩《唐順之·登喜峰古城》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凱·白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