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冬雪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王炎
甲寅歲,雖小稔,縣官和糴,米價遂增。兩日雨雪,市中貧民有無炊煙者,難糴反甚于去年之兇歉,父老輩遂具公牘赴訴于庭,因成《冬雪行》一篇,其辭如古樂府,其文則主文譎諫,言之可以無罪者也。
擁衾展轉夜不眠,細數更籌知苦寒。角聲未動紙窗白,兒曹報我雪滿檐。王妃剪水出天巧,飛花萬點爭清妍。朱門貴人對之笑,初見一白來豐年。金罌玉爵扶春筍,飲罷敲冰煮新茗。繡幃中有紅麒麟,輕暖勝春尚嫌冷。窮巷人家真可憐,典衣糴米無炊煙。江頭津吏日來報,往往上流無米船。縣官要糴十萬斛,天上符移星火速。去年秋旱糶陳腐,今年秋熟米如玉。且顧扶桑枝上紅, 日轂東來卻滕六。今年冬雪民已臞,明月春雪民更饑。九關有路虎豹守,欲語不敢空長吁!
《冬雪行》從古樂府《子夜歌·冬歌》變化而來。南宋光宗甲寅(1194年)冬,其時,王炎為湖州知府,州內連降大雪,貧民斷炊,父老赴州府告狀。王炎身為知府,受理此案,百感交集,遂成此詩。詩中表達了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對富人的憎惡,鞭撻了貪官污吏,是一首憤世嫉俗的新樂府詩。
封建時代,站在朝庭的對立面替百姓說話是危險的,因而詩人在“序”中特意化用《詩大序》:“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的古訓,隱約其辭,使明主自悟。由此看來,作者寫這首詩是有顧慮的。透過詩中描寫的現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其深刻的寓意。
深知官場內幕的王炎,為了使詩具有說服力,免遭毀謗朝庭之誣和杜撰之嫌,便以第一人稱開頭。寫自己冬夜躺在床上,緊裹被子,翻來復去睡不著覺,這正是“夜不眠”的形象描寫。起床之后無事可做,下意識地數著計時報更的竹簽,以此忍受著冬夜的“苦寒”。由此直接引出大雪降臨。天亮的角聲未響,紙窗卻已發白, 子侄們告訴我原來早已雪滿房檐,大地皆白。如此寫來,直接,真實,開篇點題。從而告訴皇上這是自己親身經歷,不容置疑。提醒皇上,官既如此,民將奈何!擴展開去,觸角已伸向官場和民生的領域。
接著,詩人集中描寫雪景:大雪紛飛,六角形的花瓣巧奪天工,飄灑而下;它們象萬點飛花,互競清麗華美。這是詩人的有意安排:以實錄冬景造成的災難,說明并非有意歸罪朝庭。其實只要看看作者筆下描寫的冬雪中兩種不同生活的人便一清二楚。那些豪族權貴們笑迎雪兆豐年,圍爐飲酒,美女助興,敲冰煮茶,附庸風雅。甚至睡在蓋著紅麒麟錦被的繡花幃帳里,輕暖勝春猶嫌寒冷,還不滿足。而“窮巷小家”,拿著典當衣服的錢,也買不到下鍋的米。等待吧,上游又無米船到來。即使到來,縣官又要假傳圣旨,詭稱皇上十萬火急,要買百萬斗。其實,它們是為了囤積居奇,待機出售,賺取大錢,哪里有窮人的份兒?去年秋天大旱,尚有腐爛大米出售,今年秋季豐收反而米貴如玉,貧富懸殊,一目了然。由于種種原因,詩人矛頭不敢上指,只能在縣官身上迥旋,旁敲側擊,啟發讀者去聯想。
“且顧”四句,詩人在著力描寫冬雪天兩種鮮明的貧富生活之后,又面對冬雪初晴,太陽從神話傳說中的扶桑樹下升起,已染紅樹枝。它辭別雪神“滕六”,駕著馬車,從東方滾來。雪住天晴,達官貴人雅興未減,而平民百姓卻要為生存發愁。今年冬雪,已使窮人皮包骨、瘦如柴;明年春雪人更饑。如若冬雪、春雪、冬雪、春雪……長此下去,人民豈不要轉死溝壑!
最后兩句,詩人又以“虎豹當路”為喻,寫出權奸當政,遮蔽明主,使身為州官的詩人,欲諫不能,只有在那里白白長嘆而已。詩歌至此嘎然而止,其中真諦,使其自悟。王炎忠君愛國,對勞苦大眾有惻隱之心,這種多角形的復雜心理,反映到詩里不得不以“商女不知亡國恨”式的哀嘆來自我排遣了。
全詩的構思特殊,它是為“主文譎諫”服務的。為了達到規勸的目的,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方法,似柔而剛,聲東擊西。吐了怨氣,罵了昏官,又用暗槍戳了一下“至尊”,卻又不露半點破綻。可謂如愿以償地完成了一份內含豐富的藝術品。
上一篇:陸游《農家嘆》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于謙《出塞》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