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踏歌詞四首[選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劉禹錫
桃蹊柳陌好經過,燈下妝成月下歌。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
日暮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自從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盡時。
《踏歌詞》共四首,是劉禹錫仿民歌體寫作的一組小詩, 《樂府詩集》列入《近代曲辭》。從內容上所展示的民俗風土來看,當時作者任夔州刺史時所作。踏歌,本是古時長江流域民間的一種歌調,歌者邊走邊唱,以腳踏地為節拍,聲調優美,宛轉動人。詩中記寫了當時巴楚一帶的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清新的泥土氣息。這里選兩首(原詩第二、四首)。
在第一首中,詩人描繪出一幅春夜歌舞圖?!疤阴枇昂媒涍^,燈下妝成月下歌。”這是一個多么美妙的去處啊!和煦的春風輕輕地吹著,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大地,縱橫交錯的田間道路旁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女郎們在燈下經過一番精心妝扮后,成群結隊來到這里歡歌暢舞。這里“桃”、“柳”二字很有含蘊。桃紅柳綠,色彩明麗,相映成趣,點出自然之美。而女郎們濃裝淡抹,艷若桃花;其舞姿翩躚,柔似楊柳,又暗示出人物的佳麗。如此美景良宵,歌舞樂事自然會引起詩人的眾多聯想。于是,作者宕開一筆,引出楚王好細腰的故事來,“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痹瓉磉@里曾是當年楚王的故都所在地,所以歌舞之盛至今不衰。這兩句用典好象信手拈來,從容裕如,而且筆調含蓄幽默,又毫無譏諷之意,流露出詩人對當地喜好歌舞這一習俗的贊賞之情。這里“襄王”一語為作者用事之疏誤,應為“靈王”,前人業已指出,不宜苛求。
第二首寫北客思歸?!叭漳航^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笔锥湟娋吧?,“北人”即作者自指。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在偏遠的南方過著長期的貶謫生活。而身為一個遷客游子對異鄉的風物也最為敏感,所以,當夜幕降臨,從江邊碼頭時時傳來“竹枝”歌聲時, 自然會激起詩人情緒的波動。竹枝詞本為巴渝民歌,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含思宛轉,優美動人。這歌聲表達了人們勞動后輕松愉悅的心情。然而,傳入詩人耳中卻有另一番情味,正是“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而詩人的這種思鄉之悲,“南人”是不會理解的,他們“自從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盡時。”這三、四句中的“自從”、“直至”四字既點明時間跨度之大,歌唱之久,也充分表明“南人”生活的平靜和悠閑。但“北人”的心境并不平靜,他懷鄉思歸,憂國憂民,盼望著重回京師再展雄圖,再譜新曲。這首詩托物言情,情思含蓄,寄慨深遠,寄寓著詩人卓然不群的品格和昂揚奮進的思想情懷。
總之《踏歌詞》運用俚歌俗調的形式,繪真景、抒真情,“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天然的風韻。其清新活潑、自然流轉的風格,脫盡了文人之習,于“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體現出詩人在文學創作上對審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大膽的革新精神。
上一篇:袁桷《越船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沈遼《踏盤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