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據《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記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他的弟弟淮南王劉長謀反,文帝把劉長從淮南遷入川蜀。劉長途中絕食自殺。后來民間產生了這首譏諷漢文帝的歌謠。 《樂府詩集》收在《雜歌謠辭》中。
《淮南王歌》以比興手法,和諧、清麗、形象的語言,抒寫胸臆,委婉蘊藉。全詩只有十九個字,三、七言蟬聯遞進,不拘格套,構成獨特的五句詩,前四句用“布”和“粟”兩物托情,引出要比喻的漢文帝兄弟二人來。一尺見方的布破了,還可以用線縫起來;一斗粟谷,還可把谷殼搗碎見其純潔的果實,而富有天下的皇帝與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卻是水火不相容,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這豈不是太可怪了?帝王家的骨肉相殘,給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啟發他們唱出了千古不朽的歌謠。
這首民謠,高誘《淮南鴻烈解序》作: “一尺繒,好童童。一斗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薄巴?,潔凈而有光澤的樣子;“蓬蓬”,果實飽滿的樣子。這些疊音字的應用,讀來瑯瑯上口,且含蓄地從外觀形象上給人以美感,但是,為下句轉折作鋪墊的藝術技法,卻不如本詩“尚可縫”、“尚可舂”與比興之義貼切實在。
上一篇:劉禹錫《浪淘沙》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東陽《漸臺水》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