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此樂府古辭屬《雜曲歌辭》。它抒寫了兵士“久羈胡地,欲歸不得,故鄉思殷”(鄭文《漢詩選箋》)之情。全詩緊扣“愁”字著筆,抒情突兀跌宕, “蒼莽而來, 飄風急雨,不可遏制”,(沈德潛《古詩源》卷三)實為樂府詩中之佳制。
詩以“秋風蕭蕭愁殺人”開始,不加點綴亦不加掩飾,給人起筆不凡,橫空劈來之感,把詩人形象用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而“秋風蕭蕭”一詞,讓人自然地聯想到空闊悲涼,蕭索哀麗,瑟瑟秋風,浸心裂骨的秋天。還種描繪正是為了對愁之心態的盡力表現。廖廖七字,就使景色之悲與心態之哀合而為一,組成了一幅情景較融的藝術畫面。所以,這句詩既是全篇的基調,又是下文詩人展現內心愁緒的巨大背景,具有統領全詩的結構作用。
“出亦愁”五句仍以寫愁為軸心,但寫法上又與前句有別。前句直寫“我”之愁,這五句卻宕開一筆,以“座中何人,誰不懷憂”的眾人之愁來烘托“我”愁,把“我”之愁放在愁緒綿綿的濃重氛圍中加以表現,從而更突出了“我”愁的深廣久遠。這無疑給“令我白頭”四句加重了情感的份量,使其大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的攝人魂魄的藝術魅力。讀至此,一個白發憔悴,滿面愁容的人物形象清晰地站在讀者面前。
詩人因何而愁呢? “胡地”兩句做了回答。原來這是一個“獨在異鄉為異客”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天涯游子!如此看來, “胡地”兩句在詩中有雙重作用:其一,它使秋風蕭蕭的自然景觀與胡地環境緊密聯系起來,讓讀者去自由聯想黃沙彌漫,戈壁橫陳的塞外風光,給“秋”注入了更為凄涼的節侯氣氛;其二, 交待了愁者的身世,把開頭無端升起的愁緒落在了實處。這種先虛發后實落的寫法是很值得借鑒的。
最后四句繼續寫愁。在前面完成外在形象刻畫的基礎上, 又進一步細膩地表現愁繞憔悴的形象。“衣帶”句重在寫外在之愁; “心思”兩句重在寫內在之愁。此兩句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抽象的看不見的愁緒具象化為質實可感的藝術形象,內外相應,愁心自出,愁容自現,活脫出一個勞敝不堪,愁繞心跡,心饒悲哀的游子形象。
全詩寫愁雖以環境烘托起筆,但重在進行形象刻畫。游子在外,生活的艱辛,羈旅的孤獨,思家的哀痛,風俗的不同,都是引起愁緒的原因,但詩中對此沒有詳細描寫,而是用“衣帶日趨緩”即形體的變化,把“離家日趨遠”的種種悲苦表現了出來。這樣寫,既增加了詩的形象性,又節省了筆墨,使詩歌結構緊湊,中心突出;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大片的無限聯想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豐富愁者的悲苦。不寫之寫,容量極大。又如“腸中車輪轉”一句,寫愁而不言愁,但心中愁緒亦已隨著車輪的轉動徐徐抽出。比喻形象生動,寫情哀婉感人。
總之,全詩以“愁”為詩眼組織篇章,語言質樸沉厚,意境蒼涼曠遠,大有秋風撲面,愁意襲人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古八變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古艷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