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詩歌·虞集·挽文山丞相》鑒賞
虞 集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云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這首七律,是詩人對文丞相、文天祥的追悼之詞,當不是什么“挽詩”。因為文天祥在至元十九年(1282)于燕京就義時,虞集還只有十來歲,不可能草擬挽詩。此詩是通過一系列典實的運用,哀悼了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死,歌頌他為國抗敵至死不移的大無畏精神。
* * * *
此詩文字障礙比上幾首要多一些,主要是用典較多,全詩八句卻有七句用典。有的一句還不止一典,因此,要了解詩意,必先弄清這些典故的內容及其寄寓之意。現在著重講講詩中引用的典實。
金戈挽落暉——用的是“揮戈反(返)日”的典故。它出自《淮南子·覽冥訓》中“魯韓交戰”的故事。魯陽公同韓軍作戰,戰斗正激烈時,日已將暮,他用戈揮日,“日為之反三舍”(即太陽退避三舍,即退到三個星座之后)。此喻南宋垂亡局勢,而人民抵抗精神不息。
南冠楚囚——語出《左傳·成公九年》,杜預注:“南冠,楚冠。”后以“南冠”為囚犯之代稱。這里指文天祥被囚于大都。
子房復仇——張良,字子房,其家五世為韓相。秦滅韓后,張良決心為韓復仇,假手刺客擊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境),誤中副車,未遂,后助劉邦滅秦興漢。
孔明佐蜀——諸葛孔明輔佐劉備的蜀漢數十年,曾六出祁山,為謀求恢復漢室出了大力。但是統一大業未竟,即于第六次出兵祁山伐魏時,在五丈原屯田,打算準備就緒后進兵長安,但終因勞累過度嘔血死于軍中,“出師未捷身先死”。杜甫在另一首《詠懷古跡》中云:“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祚(zuò做),皇位、國壽。班固《東都賦》:“往者王莽作逆,漢祚中缺”。此言漢之國祚已盡,勢在必亡。
鼎湖龍去——事出《史記·封禪書》,相傳黃帝鑄鼎于荊山,鼎成,他即乘龍而去。后人遂稱其地為“鼎湖”,并以“鼎湖龍去”,言皇帝之死。此指宋端宗及帝昺之死。
令威鶴歸——用漢丁令威學道靈虛山,后化鶴歸遼東故里的故事。見《搜神后記》說:遼東丁令威學道后化鶴歸里,停在城門華表柱上,少年欲舉弓射之,鶴即徘徊于空中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此借喻文天祥被俘而亡,終于不歸。
新亭對泣——典出《世說新語》,故事說,東晉初年,一些名士常集于新亭(今南京市南有故址)游宴,每望中原,即有“風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的慨嘆,皆相視而流淚。
* * * *
語譯全詩——
徒然揮戈留暮日,宋朝大勢如落暉;
元軍氣勢似風勁,成仁救宋魂巍巍。
張氏五世相韓國,為報國仇刺秦王;
孔明勉力復漢室,運移漢祚終難違。
黃帝鑄鼎乘龍去,日沒云暗帝雙亡;
令威化鶴遲遲返,文山舍身竟不歸!
“新亭對泣” 晉時事,風景無殊山河異;
元蒙為害盡南渡,如今局勢國脈微!
這首詩之題旨鮮明,它極贊文天祥為宋朝生存而舍身取義的英雄行為;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緬懷故宋的情志。
在藝術上,此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用典精切,傳情曲折。詩人把詩篇寫得情事相生,景中傳情,在吊古傷今中滲透著對文天祥崇高愛國精神的欽敬和對故國懷戀的深沉感情。但是,這種感情的傳遞,以及文丞相之心事,都不是詩人用直捷的語言表達的,而是借助于大量歷史典實(一詩七典)委婉而又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比如:——
以“金戈返日”,喻南宋垂亡局勢,而人民的抗戰精神,卻又如魯陽公雖敗而不息;
以“孔明仕蜀”,說明諸葛亮雖不顧“漢祚已移”,但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高尚精神,也在文天祥身上體現出來;
以“新亭對泣”,不但傳達出人們對亡國的哀痛心境,同時,也表示了對元蒙統治的現實的不滿情緒。
上一篇:《兩宋詞·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鑒賞
下一篇:《明代詩歌·李攀龍·挽王中丞(八首選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