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杜牧聽說湖州風物美好,乘興到湖州游玩。游玩中遇見一位十多歲的女孩,十分愛悅,約定十年內到湖州娶她;如十年不來,才可以另嫁他人。十四年后,杜牧終于在大中三年(849)得如愿到湖州任刺史。他一到湖州就找這位女子,這位女子已經嫁人三年,有兩個小孩了。杜牧責問她,回答說,你約定十年來娶,現在已經十四年了。杜牧聽后感慨萬分,寫了這首詩。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故事。一些杜牧研究者不甚相信。其實,聯系杜牧的性格,聯系他三次上表求為湖州刺史等情況,這個故事還是有可信之處的。況且這個故事在《麗情集》、《唐語林》、《詩話總龜》、《苕溪漁隱叢話》等史籍中都眾口一詞,想來是有根據的吧!
這首詩的文字,各本記載稍有不同。另一種本子的文字是:“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兩種文字,各有優點。從切題而言,前者更佳些;而第三句,則又是后者意境較勝。
用花來比喻人,在詩歌創作中是常見的,它常常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這首詩還用花來隱括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帶有凄婉情調的故事,它所以千百年來廣泛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嘆花”所嘆的對象是誰呢?是“花”嗎?看來不是。“花”“綠葉成蔭子滿枝”沒有什么可哀嘆的。其實,所嘆的是看花人。看花人來遲了,觀賞不到花的美麗,這才是可扼腕嘆惜的事。所以題目是《嘆花》,而實在是自嘆。了解這一層,我們才能欣賞到詩人構思之妙和詩的美學價值。
開頭“自恨”點明了詩人嘆的對象。“自恨尋芳到已遲,”從賞花的角度,尋春來遲,自然是懊悔的。從詩人以花喻人的層面,結合上述故事來理解,詩人的“恨”內涵就更豐富了。試想,一位感情深摯、內心世界十分豐富的詩人,滿懷企盼,經過持久的努力,實現了等待多年的愿望,而今卻發現遲到了,多年的企盼永遠不能實現了,那種種悔恨、懊喪、失望、哀愁……的心情,自然會一起涌上心頭。這一“恨”一“遲”兩個字,裝載著詩人強烈、深沉、復雜的情感,傳達給讀者。誠然,當讀者讀了這一句的時候,還不能全部明白詩人感情的內涵,還需要層層深入,逐步領略。“往年曾見未開時”,這是追憶,是思念,是懷戀。就花而言,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是誘人情思的;而作為少女,懷思的情意更加濃郁了。以上兩句是從詩人的角度寫“自恨”。
三、四兩句則是從“花”的視角來寫“自恨”。原來那么鮮艷嫵媚、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花蕾,現在只看見夏風中殘紅狼藉,花瓣飄零。花,已經凋謝了,只見一叢綠葉,枝頭上綴滿了果子……賞花是遲了,太遲了!與這個意境同時浮現的,讀者似乎看到了另外一個令人悽惻的形象:一位褪去了少女光澤,失去了少女的豐姿綽約的少婦,神情萎頓,手拉一個小孩,懷抱一個小孩,蹣跚地躑躅著……這是更加令人扼腕悵惘的情景。美好的事物逝去了,美好的期待落空了,連美好的回憶也破碎了,只剩下孤獨與悲涼伴隨著詩人,只剩下無窮懊悔的“自恨”!
整首詩花與人合一,人事與自然合一,使人讀來回味無窮,含意深婉,掩卷之余情思不已,無限低回!
上一篇:李珣《南鄉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聽蜀僧濬彈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