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盧生還吳》言情贈友詩歌
盧生善詩逸者流,百結鹔鹴安足愁②。
輾然一笑別我去③,春花落盡胡姬樓④。
欲留不能意彌惻,眾中誰憐好顏色。
短裘倘過邯鄲道⑤,青草已沒平原宅⑥。
吳趨小娃迎問郎,北游滿地塵茫茫。
采菱深處唱一曲,豈若蘆茄能斷腸。
王世貞,是明朝中葉的達官,主盟文壇; 盧生,卻是一介酸儒,終生落魄潦倒。一顯一俗,交誼從何而來?本詩表現的卻是情摯意深,實在可視為一段文史佳話。
這首詩是為盧、王分別而作,全詩表現了詩人豐富的肺腑之情——既對盧生前途末卜,深為憂慮,又作預言,盧生趨向風光明媚,以此祝頌勸勉。
詩一開篇,首先肯定盧生的才華、品性——善詩、狂放不羈。可能這就是兩人交誼并有此詩作的緣由。王世貞原來也是 “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對上不阿諛,對下待以禮的人,為此曾經得罪過奸相嚴嵩。王、盧之交正應合了歐陽修的斷言:“君子與君子同道為朋。”
“百結鹔鹴”歸納了盧生生活上的困頓,“安足愁”即不用愁,表示了詩人對盧生才華及其功效的毋庸置疑。其實,對照盧生的處境,哪里能 “安足愁”?這只不過是詩人故作美言聊以告慰而已。以下一句當作 “一笑別我輾然去”來理解。即將離別了,前途會如何呢?憑盧生的地位、癖性,恐怕免不了曲折、委頓,詩人以 “輾然”形容,這個估計是很客觀的,免不了對此十分關切、焦慮。可是盧生卻一笑作別,展現了他豁達大度、不拘細謹、活脫脫男子漢大丈夫氣魄。“春花落盡胡姬樓”句總結了盧生在北地狂放不羈、嗜酒罵座的生涯,也表達了詩人為他春花 (喻才華、良機)落盡,功業未就深為惋惜之情。以上四句介紹、記事、抒情相參,初露詩人心境凄惻。
第五句里出現了 “意彌惻”,可說是總結了詩人此時凝重深摯的感情: 盧生留在北地,自己對他愛莫能助; 讓他還吳南去,離情凄涼,前景黯淡。平心而論,盧生非顯官達士,可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嗎? 眼下,他 “客從長安來,驅馬邯鄲道”(岑參詩) ,“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高適詩) ,殊不知,尚賢好客的平原君早已作古一千八百來年了,盧生還能交到好運嗎?這四句詩里詩人浸潤了滿腹狐疑,萬般感傷。
無可奈何,詩人只能把最后希望寄托在盧生平安抵吳,能舒心地喚取紅巾翠袖,輕展歌喉,“我亦嘗客夢,醉歌采菱船。” (范成大詩) 讓塵茫茫的北地那催人斷腸的“蘆笳青冢月”永遠成為過去,甚至不再回憶。在風光旖旎的南國水鄉里,總能尋找到賴以慰藉的脈脈溫情。這純粹是詩人一廂情愿的設想,盡管格調低沉了一點,可是對于盧生,還能指望些什么呢?這恰恰表現了詩人對盧生的一片真摯情意。
全詩“惻”字居中,凝聚著詩人對盧生的愛憐、惋惜、祝愿、希望,確屬情深意摯。“惻”字通貫全詩,不由人不刮目相看,堪稱“詩眼”。而且“惻”字以“意彌”冠之,臨別分手,真乃“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
這首詩頻頻引典,聯想寬廣; 往事前景,交相輝映。表現了詩人學識宏富,也展示了詩人情致纏綿。由于兩人身份殊別,而有如此摯誼,細細讀來,確為感人。
注釋
①盧生: 盧枏 (楠) ,字少楩,河南浚縣人。博聞強識,恃才傲物,忤縣令,罪當斬。后七子謝榛為之奔走。趙康王曾召為上客,盧生使酒罵座如故。終生落魄不仕,后遍游吳會,病酒而卒。騷賦最為王世貞所稱。②百結鹔鹴: 衣著破舊。鹔鹴,鳥名,羽可制裘。③輾然: 輾轉狀,言盧生前程曲折坎坷。④胡姬樓: 北地酒肆。⑤邯鄲道: 盧生謂妻子曰: “吾家山東有良田五頃,足以御寒餒,何苦求祿? 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駒、行邯鄲道中不可得也。”行邯鄲道,意欲求相知得力者提挈。⑥平原: 平原君,戰國時趙國貴族趙勝,有食客三千。
上一篇:《送別王宣城》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友人》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