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賞析·《祭岳父文》(王所)
我的岳父,名叫何小奎,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老百姓,樸樸實實的農民漢,穩穩當當的老實人,岳父家住垣曲縣華峰鄉南嶺村,家中土窯兩眼,家當不過千元,面對千山一水,位于鳳頭龍尾,真正的山清水秀之居。
難忘岳父,生于一九二七年農歷七月初四,一個軍閥混戰,非常混亂的年代。他父輩兄弟四個,他父是長子,其父一生窮困,但善于醫術,專治疑難雜癥,積德行善,救人一萬,認義子干女無數,但不多取人錢財。因窮困,兄弟四個的親娘曾被活活餓死;因窮困,祖爺擔挑一擔的家當,從王茅成家坡逃難落戶到華峰南嶺,靠娘舅家接濟,寄于二眼洞窯中生存;因窮困,老二老三逃難到古城張家莊破窯中落戶,老四被迫去當兵,現落戶云南。岳父當年只有七八歲。
岳父以前在顛沛流離中長大,艱難困苦中生活,戰爭年代中生存;造就了忠厚樸實、剛正倔強、勤勞能干的性格。為人善良正直、公正公道、從不計較,遇事吃虧在先,不計名利忍讓為本。1937年日本進中國時,他才十多歲,兩年后,他就被日本兵抓去修路、修炮臺,做小苦力。岳父大人人生最該幸福的青少年時期,卻沒讀過一天書,沒吃過一頓肉飯,沒穿過一件新衣。從不知過年是什么,而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艱難度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岳父18歲,當時已和岳母成婚,本該過安定的生活,國共兩黨內戰一起,大岳伯領上二岳伯和岳父參加支援前線。1947年二岳伯隨支前部隊南下,一直打到全國解放。大岳伯因支前有功,被大家擁戴為隊長,一干就是幾十年;岳父為解放軍部隊送過糧,擔過鹽,還抬過傷員,也算革命后援部隊中的一員。
解放后岳父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生產隊勤勞苦干。雖然家中無隔夜糧,但從不占他人一點光。農業生產上的十八般“武藝”他樣樣拿得起,村上的紅白喜事他都主動參與幫忙,深得鄉鄰們的贊譽好評。1988年,已過花甲又三年的岳父,曾被大家選為隊長,他帶領大伙修路、平地、栽樹、修渠、建瓦窯,協調各種民事,處理各種關系,辦成了許多好事難事,被大家公認為正直的“老隊長”。
岳父一生為何家撫養三子四女,后又幫長兄撫育出嫁三女(因長嫂早逝)。共七女三子,老大到老五結婚時,家中一無余糧,二無余錢,一桌一箱一百元,就辦成了一件大事,老六至老十結婚時,家境稍好點,記得岳父還是靠借錢來辦事的,辦完事馬上還錢,他只圖辦一件大事,盡了父親的義務。
岳父比別人有福的地方,也是他一生最知足之處有九:一是他有一個賢內助;二是子女孫甥滿堂;三是壽近75歲,比許多六十不過的人強多了;四是兒媳兒子孝順,女兒女婿個個聽話;五是鄉鄰親明,和睦順當;六是岳父享了老來福,五十歲后吃不窮、穿不少、身自由、有看的、有花的,喜事接連,三子七女(除老七女)均住上新房;七知足是岳父每次祝壽,也是何家全家團圓時,岳父看到幸福的后一代,幸福溢于滿臉;八知足是岳父仙逝時,兒女們都得祭;九知足,岳父一生善良正直,勤勞能干,大好人一個,名傳百里。
岳父一生遺憾的地方:一是壽不過八十四;二是未見一陳孫;三是七女(紅桃)未建成房;四是無一女成公家人;五是未給岳母留下足夠的生活費;六是未暢游過北京;七是老年曾喪一子一婿;八是長孫婚事沒辦;九是他二兄嫂的生活與后事未安排到位;十是建房樓一生,臨終仍住在土窯中。
我是岳父的二女婿。1982年與其女成婚。初次見岳父,品行上至少有三相同,樸實不愛穿,忠厚不巧言,安分卻樂干。二十多年翁婿感情,有幾件事至今仍如昨天。(1)1984年,岳父一人,拉了一平車麥子,從華峰送到古城二女家,說古城人缺吃,這是二女一年的口糧,我當時感動地改口伯父為“爸”。(2)我大女上學時,他已是七十高齡的人了,仍出百元助女上學。(3)1987年我轉為公辦教師時,岳父和我暢談半夜,我擺慶賀宴,他又從家中專程送了一套“豬下水”。(4)最難忘的是,我建房十間,岳父招呼整一百天,一天三頓飯,又篩沙又搬磚,操心跑腿,使我覺得永遠對岳父有愧疚之心。(5)記得岳母曾說過,1958年岳父辛苦一年,打好土窯,半夜忽然塌了半截,岳母和幾個兄妹困在其中,辛好家人與鄰居及時相救,岳母和幾個兄妹才得已生命,要不然就不會有我們這一家人。(6)長兄何小選。英年早逝,這對岳父的打擊非常大,我曾經勸岳父,他只一言不發,我埋怨岳父(棺藏窯中不吉利),他卻沒一句解釋。(7)岳父生大病的日子里,他對“死”毫不忌諱,一點不懼怕,照吃照轉,從不連累子女,臨終囑托:“簡樸過事,照顧好老三子,勸子女不要惹岳母生氣,照顧好岳母生活,關心二伯及伯母的生活。”放心不下的是長孫的婚事,丟不下卻是二伯父。(8)岳父魂歸時風雪連天,也許是老天爺對忠厚長者的悲凄……
2001年陽歷10月22日,是父親的忌日,做為何家半子,繼承的當然是岳父的良好品行,正直的人格,完成岳父未完成的事情,使岳母高壽八十以上,何家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二女(何小桃)女婿(王所)祭奠
上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墓碑·《宋國興母親的碑文》(張永選)
下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墓碑·《張老太君諱景蘭之墓志銘》(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