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房高且靜,住此幾寒暄。
鹿嗅安禪石,猿啼乞食村。
朝陽生樹罅,古路透云根。
獨我閑相覓,凄涼碧洞門。
文人雅士創作的禪詩,多通過描寫幽靜的大自然、恬淡的色彩、含蓄的情感而達到超然、喜悅的境界,不免有溢美、理想的成份,詩境仍顯得溫潤有余。而禪僧作詩,有異于文人禪詩,能道出恬淡喜悅的禪境背后更深刻的東西,真實而不乏情致。此詩就很值得深味。
首聯描寫了棲蟾上人禪房的高與靜。上人拋棄了寺院的建制,更深地隱入深山。禪房由山石砌壘而成,故曰“巖房”,不免簡陋。這深契禪學宗旨,不求禪院莊嚴華美,只需清凈、利于悟禪即可?!昂选?,冷暖,指春秋更替、年歲流逝。巖房坐落于高山之上,上人在白云樹蔭間安貧樂道,不覺已經數年。達摩面壁,不過九年,上人禪居亦經數歲,可見其禪學修行之深了。頷聯則以典型場景上承首聯寫上人的禪學修行,側面刻畫出高僧的形象。通篇并未正面描寫上人,上人的形象也未出現在詩中,但我們仍然感到上人的存在,就在于詩人嫻熟地運用了以景寫人的方法。鹿是極敏感、易驚悸的動物,居然不畏人,悠然嗅著上人坐著悟禪,體溫、氣息尚存的石頭,猿隨著上人去村里乞食,不時鳴啼幾聲。士大夫們置身的大自然迥異于禪僧們置身的大自然,植物、山水、風月的意象極多,鹿、猿等通人性的動物只會出現在真正身處荒山野嶺的禪僧身旁,只有達到了上人這樣真正的物我合一、平易澹泊、空寂禪靜,才能與之交流,才會與之親密、友善。這兒人跡罕至、門庭冷清,更沒有文士風流,但絕非亦禪亦俗的雅士和奔走塵世的僧人所能望其項背。上人的高潔與禪學功夫還可在其詩作中得到印證,其《居南岳懷沈林》云:
石房開竹扉,茗外獨支頤。
萬木還無葉,百年能幾時?
隔云聞狖過,截雨見虹垂。
因憶南岳客,晏眠吟好詩。
這首詩既體現了上人活脫脫的高僧風范,也補充說明了虛中所描寫的實境。“朝陽生樹罅,古路透云根”,是詩人所見之景,也是對上人欽佩情感的物化。“生”,唐人多用于日、月之出,如 “海日生殘夜”、“海上生明月”,擬人化的、緩慢的上升動作有著深深的情感內蘊和自然界生命的律動。燦爛的陽光透過枝葉給青綠抹上了一些斑斑點點的亮色,使自然界更富有情致與理趣?!肮怕贰憋@示了這一切的古樸深厚?!霸聘敝冈旗F飄渺的高山的山麓,又顯示了大自然的幽遠?!巴浮庇质且粋€擬人化動作,瞬間線條與色塊聯通了,一切都充滿了動感,幽閑的動感! 如此禪境確實只有上人才有資格住。
經過前三聯的鋪排,“獨”、“閑”皆順理成章,用得極其自然?!跋嘁挕睂嵰岩捯?,但內蘊豐富,進一步說明這兒人跡罕到,上人已徹底與大自然契合無間,安貧樂道,極少步入塵世,以致人們無法知道禪房的準確位置,門庭冷清也在情理之中了?!氨獭?,可能是樹色映綠洞門,更可能是因長滿苔蘚而變綠,這正是人跡罕到的明證?!氨獭苯o人的感覺似乎有點濕漉漉,因而也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凄涼的聯想。
細細品味全詩,幽峭禪風撲面而來,絕不似士大夫公事之余談禪論道的輕松、愉悅。此詩透出禪僧生活的一些真實的東西:生活孤獨冷清、禪悟空寂而一切皆無,心靈已超越恬淡的喜悅層而進入無喜無憂無色無空的境界。詩人的心靈也因空寂而失去了活力,感情已不復豐富細膩而變為內向幽清,藝術聯想力也隨之內斂而色彩單調,全詩內外散發著濃郁的僧氣。
上一篇:禪詩《贈圓上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庵僧爾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