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王宣城》言情贈友詩歌
發郢流楚思②,涉淇興衛情③。
既逢青春盛④,復值白萍生⑤。
廣望周千里⑥,江郊藹微明⑦。
舉爵自惆悵⑧,歌管為誰清⑨?
潁陰騰前藻⑩,淮陽流昔聲(11)。
樹道慕高華(12),屬路佇深馨(13)。
這首送別詩,作者在抒發真摯友情的同時,對友人的前程寄與熱忱的期望,表示良好的祝愿。
這首詩作于元嘉二十七年 (450) 。據王僧達 《求解職表》 云: “賜蒞宣城,仲春移任,方冬便值虜南侵。”鮑照詩中 “復值白萍生” 句,是用 《禮記》 “季春之月,萍始生”意,與王僧達的 “仲春移任”語吻合。
開頭兩句寫路途引起的情思。離開郢都的時候往往會流露出懷念故土之情,渡過淇水時往往引起送別之情。前者透露了追蹤屈騷遺響的痕跡,后者借《詩經》 中涉淇送人之類的描寫來引發送別之情。情感的流程是隨著人物行程的變動生發出來的。鄉情、友情交織在一起。寫得綿延深沉,韻味雋永。三、四句寫時序的轉換,暗寓友人相聚不久又匆匆離別。“青春盛” 當指初春時節。“白萍生”是寫晚春。從 “既逢青春盛”到 “復值白萍生”,說明時間的短暫,以此襯托作者惋惜之情。五、六句寫平原景色,從空間拓寬視野。這寬闊的平原一望無際,江邊郊外籠罩著昏暗的云氣,又透出微弱的光線。詩人把送別友人的自然背景作了交代,接著把筆鋒一轉: “舉爵自惆悵,歌管為誰清?”與友人舉杯告別,不免傷感,也總得有幾句臨別贈言吧! 詩的后四句,詩人用黃霸、汲黯的政績來勉勵友人從政為官應當有所建樹,給人們留下好的印象。“潁陰騰前藻”說的是黃霸為政事,“黃霸為潁川太守,治為天下第一” ( 《漢書》 ) 。“淮陽流昔聲”說的是汲黯為政事。“汲黯為東海太守,學黃老言,治官民,好清凈。……歲余,東海大治。” (同上) “騰前藻” 、“流昔聲”,都是贊揚黃霸、汲黯從政有方,流芳后世。“樹道慕高華”,是說立道者都敬仰黃霸、汲黯。這里所說的 “道”,當指做官者應當追求的目標。“屬路佇深馨”,是說黃霸、汲黯的事跡和名聲,久久留在人世間。在這里,詩人是借歷史上的名吏來勉勵友人做一個有所作為的 “好官”。作者之所以把黃霸、汲黯作為官吏的楷模,原因之一就是贊賞他們的“無為而治”。這顯然與作者受道家思想影響有關。“江左風味,盛道家之言,……休(湯惠休) 、鮑(照)后出,咸亦標世。” ( 《南齊書·文學傳論》)
這首詩對友情的表達方式具有自身的特點。前六句主要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來透露內心的感受。后六句主要是借歷史人物的事跡來勉勵友人。深情厚意藏于“氣體”之中。讀這樣的詩,字雖易認,但深層含意卻不是一目了然的。用方東樹的話來說,就是“以澀為厚” (《昭昧詹言》 ) 。這與鮑照寫詩多用典故有關。“古人不經意字句,似出己意,便文白道,而實有典。此一大法門,惟謝、鮑兩家,尤深嚴于此。” (同上)另外,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起得好。它在情感上起著統御全詩的作用。“謝、鮑兩家,起句多千錘百煉,秀絕寰區。”
注釋
①王宣城:王僧達,瑯玡人,曾為宣城太守。②郢: 楚國都城。③淇(qi其):衛國水名。《詩經·衛風·氓》中 “送子涉淇”的“淇”即淇水。《詩經·衛風·竹竿》 :“淇水在右。”衛: 衛國,在今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④青春盛: 猶言春意盎然、春色滿地。⑤白萍: 浮萍。《禮記》: “季春之月,萍始生。” ⑥廣望: 放眼看去。周:周圍。⑦藹: 云氣暗淡貌。⑧爵: 古代酒器。青銅制。有流、柱、鋬、三足。用以溫酒和盛酒。⑨清: 此指聲音清越,形容音響或聲韻。⑩潁陰: 地名,漢置,高祖封灌嬰為侯邑。在今河南許昌。騰: 傳。《后漢書·隗囂傳》: “因數騰書隴、蜀,告于禍福。”藻: 文采。騰前藻: 指著名官吏黃霸的政績。(11)淮陽: 即淮陽國(郡),漢置 (今河南淮陽) 。流昔聲: 指著名官吏汲黯的政績。(12)樹道: 立道。高華: 指清貴的官 (或曰好官的最高標志) ,以黃霸、汲黯為代表。蘇軾 《翰林學士啟》: “致茲朽鈍,亦踐高華。” (13)屬路: 猶言連路、沿路。屬 (zhu主): 接連。《漢書·郊祀志》:“使者存問共給,相屬于道。”一說指所管轄的地區,可參。佇: 留,藏。深馨: 濃香之氣遠聞。馨: 香氣遠聞。比喻聲譽流傳后世。
上一篇:《車舝(雅)》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盧生還吳》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