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城堡
位于南京市城南。始建于五代楊吳天祐十四年(公元917年),為南唐都城的正南門。南宋紹興(1131—1162年)初年,曾經修建加固,并設置了甕城和券門。明代初年,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在南唐都城南門的基礎上修建了此門。城門全部以巨形條石為基,巨磚為墻,以石灰糯米汁加拌桐油為粘合劑,堅固異常。中華門在明清兩代叫聚寶門,因正對聚寶山(今雨花臺)而得名。1931年,修筑城南中華路時,易名中華門。內臨鎮淮橋(古朱雀橋),外接長干橋。中華門城堡結構極為復雜,共由4道拱門和3重甕城組成,城墻高達20多米,比南京城墻平均高度要高出8米多。現南北縱深128米,東西寬約118米,總面積15168平方米。南邊的首道城門,上下共有3層,城上原有廡殿式重檐筒瓦頂城樓,后毀于兵燹。下部磚石結構的臺基保存完好。4道拱門除設有雙扇木質鐵皮包裹的大門以外,還加設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閘雖不存,閘槽仍在。中華門城堡最令人嘆絕的建筑就是藏兵洞,頭道城門上層7個,下層6個,左右兩側各7個,總計27個,大者可容納數百人,小者可容納數十人,總計可藏兵3000人,亦可作為守城部隊休息和儲藏戰備物資之用。甕城的東西兩側,還有寬達11米的登城馬道,大隊人馬可由此登城,戰時大批軍備物資也可由此運輸。中華門為明13門中最雄偉的一座,也是我國現存最大、最為完整的甕城。
〔古詩文賞析〕 烏 衣 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朱雀橋原為南京秦淮河上“二十四航”之一,又稱大航,地當古城要沖。晉咸康年間(公元335—342年),因于此設朱雀門,故立朱雀浮航,丞相謝安當年曾在城門上置重樓,最高一層謂“朱雀觀”,為觀察天象之用。并立二銅雀為標志,朱雀橋亦由此而得名。朱雀橋東北一帶即為烏衣巷所在地。三國孫吳時,這里是禁衛軍的駐防地,因官兵身著黑色軍服,故稱為“烏衣巷”。東晉時,這里是王導、謝安兩大族的府宅所在,因兩家子弟喜著烏衣,被稱為“烏衣諸郎”,謝混有“昔日烏衣游,戚戚皆親姓”詩,巷因此而得名。
朱雀橋和烏衣巷系天然偶對,既是地理的如實反映,又可造成文字對仗的美感,還可喚起讀者對歷史的遐思,確實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
詩篇的前二句刻意描繪了烏衣巷、朱雀橋一帶的荒涼衰敗。側重點則落在野草和夕陽上,通過舊時車水馬龍的古御道,變成了開滿了野花的荒橋,反映了朱雀橋的冷落荒涼。這里的“花”作動詞用,指的是花開。野草則寓意衰敗。如果說這一句是指的靜景,那么“夕陽斜”便勾勒的是動景,夕陽西下,余輝殘照,不同的角度,游動的光線,使得烏衣巷格外顯得冷落、荒寂,不僅如此,夕輝還使人感到有縷縷的慘淡之意。
按理,三、四句應該緊接著描寫烏衣巷的現狀,從而進一步抒發作者的感慨,但是詩人并沒有采取這種淺露的手法,而是通過精細的觀察,從小處著手,通過燕子的飛舞,加以巧妙的構思,寄托了極其深沉的感慨。作者借助景物的描寫,寫出了傳頌千古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兩族當年的高堂大屋哪里去了呢?當年進進出出王謝大宅的燕子,如今卻飛入了尋尋常常的老百姓家。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通過信手拈來的燕子形象,暗示出豪門貴族的衰敗,他們的榮華富貴,猶如流水白云、猶如一場春夢,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快就煙消云散了。當然,在現實生活中,燕子的壽命是有限的,王謝堂前的燕子,是不可能從晉朝活到唐朝的,但是作者通過生花妙筆,顯示了非凡的藝術才華和豐富的想象力,寥寥數筆,卻勾勒出了古人和今人、過去和現在、繁華和衰敗的強烈反差,向人們揭示出了這樣的哲理:歷史在前進,人事在變化,那些豪門權貴,終將回避不了沒落的結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該詩系寫于唐穆宗長慶四年至敬宗寶歷二年作者任和州刺史時,作者本人并未來到南京,詩中的意境,完全是憑著詩人的扎實的功底和豐富的想象力描繪出來的,因此它更具有含蓄之美,令人讀后余味無窮。
(袁曉國)
上一篇:描寫《東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九江市》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