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衣曲》言情贈友詩歌
剪征衣,親手作。君身長短何須度①?
肥瘦定然不如昨。
新衣為君裁,舊淚為君落。
還將銅斗細熨灼②。
莫使衣上沾猩紅③,君見淚痕不肯著!
這是一首愛情詩,寫的是一個女子為遠在異鄉服役的丈夫縫制征衣時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她對丈夫的真摯愛情。
寫征夫思婦的相互懷念,是古代情詩的一大題材。其中有一類詩,通過裁衣、寄衣,表現思婦對征夫的深情摯愛。如唐代婦女陳玉蘭寄夫詩: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全唐詩》卷799) 就是一首感人的詩篇。本篇也以裁征衣為題,更加細致地刻畫了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的心理,真實地表現出這位女子在裁衣時的內心世界。
“剪征衣,親手作。君身長短何須度?肥瘦定然不如昨。”詩的開頭以裁衣女子親手剪裁的外部動作入手,迅速轉移到對她內心活動的描寫。有句俗話叫“量體裁衣”,裁衣之前,必須計量一個人高矮胖瘦的體型,方能為他裁出適體的衣裳。如果要為在遠地生活的人裁衣,無法計量尺寸,那就必須根據平時對那人的印象,估量他的身高、體型。可是,這位女子在裁衣時卻說: “君身長短何須度?”在她看來,自己對丈夫的身材長短是清清楚楚的,根本用不著費心思去度量。這句獨白,反映了女主人公對她的丈夫非常熟悉,他們之間平時很親密體貼。接著一句,“肥瘦定然不如昨”,是她此刻心想神移的思念活動的重點。她猜度著: 他的“長短”是不會變的,但是“肥瘦”呢?一定不像過去了。“不如昨”,當然是“肥”不如昨,換句通常話,就是說: 他一定比過去瘦得多啦。這是一種疼愛、憐愛之情。只有最親的親人之間,才會有這樣的感情。如母親疼愛子女、妻子憐惜丈夫。那么女主人公是怎樣斷定丈夫的“肥瘦定然不如昨”呢?她想象離別之后的丈夫經過行軍、戍邊的勞累,特別是他對她的日夜思念,體力的消耗,相思的愁苦,他的身體當然必定不如往常那樣魁梧結實了。設想丈夫征戍辛勞,以及他因思念自己而消瘦,而“衣帶漸寬”,這是女主人公并未直接說出的種種意想。這些豐富的意想,都包含在“肥瘦不如昨”這一簡單樸素的詩句里。“定然”下得十分肯定: 他比過去消瘦、憔悴,那是一定的,必然的。這種心理描繪,前人的愛情詩詞里也曾有過,但此處作者更加強調的是: 不僅妻子在思念著丈夫,丈夫也同樣在惦記著妻子,相互的思念表現了他們相互的愛,而不是一方在自作多情。下面兩句進一步寫女主人公的痛苦: 她一面裁著征衣,一面因思夫而落淚。所謂 “舊淚”,表明她為離別而流淚已經不止一次。“還將銅斗細熨灼”一語有雙關之意,既指她用銅斗將做好的新衣仔細熨平,同時也有將自己傷心的淚水抹干,將自己難以寧靜的心懷撫平之意。末二句又是一個設想,把女主人公的情感波瀾推向了高潮: “莫使衣上沾猩紅,君見淚痕不肯著! ”細心的妻子處處想到自己的丈夫,不愿讓他知道自己的痛苦。丈夫征戍在外已是夠苦的了,而作為妻子的她,自然不能再讓他來分擔她的痛苦。這里的“猩紅”是指血淚,作者在此突出了視覺效果,以夸張的筆法,用“猩紅”這一非常刺眼的色調給讀者造成觸目驚心之感,它既能引起人們聯想到薛靈蕓的紅淚,也會令人想起望帝化鵑啼血的古老凄怨的傳說。妻子唯恐丈夫見到衣上的淚痕后不忍穿著,“不肯著”,實為“不忍著”,這里實際上又用了一個“定然”; 君見淚痕,定然不肯著。再次寫女主人公對丈夫感情的了解,也再次曲折地表現出丈夫對妻子的深情。可以明顯地看出,心理活動的描繪貫穿全詩,其中又有明線暗線之分,明線是女子思念征夫,暗線是征夫也在思念妻子,而征夫思婦是在思婦思夫中透露出來的,寫得隱微含蓄,但是讀者在細細揣摩之后,仍能感覺到明暗兩線的相互交織,感受到兩地相思之情的深切和飽含愛情的兩顆心靈的心心相印。
注釋
①度: 讀入聲,估量。②銅斗: 即熨斗。③猩紅: 血紅色,這里指紅淚、血淚。《拾遺記》載: 魏文帝曹丕愛一個美人叫薛靈蕓,她“聞別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乃至京師,壺中凝淚如血”。
上一篇:《裁衣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褰裳(鄭風)》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