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陳風)》言情贈友詩歌
子之湯兮①,宛丘之上兮②。
洵有情兮③,而無望兮④。
坎其擊鼓⑤,宛丘之下。
無冬無夏,值其鷺羽⑥。
坎其擊缶⑦,宛丘之道。
無冬無夏, 值其鷺翿。
清朝學者陳奐在解說這首詩的時候,引用了 《韓詩外傳》 中的一個故事: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和巫馬期,在韞丘之下坎坎伐薪的時候,看到了陳國的大富翁處師氏,率領一百輛油飾得十分漂亮的車子,來到韞丘之下,他們擺開宴席飲酒作樂,放縱游蕩。陳奐認為故事中的 “韞丘”就是此詩中的 “宛丘”。陳國的宛丘,猶如鄭國的溱洧,都是當時國人游樂之所。陳奐由此作出了如下推論: “處師氏脂車觴此,則陳大夫之游蕩無度,習成風俗由來久矣。” (轉引自陳子展 《詩經直解》) 陳奐引這個故事解釋這首詩的題旨和 《毛詩序》 是相同的。《毛詩序》說: “ 《宛丘》 ,刺幽公也。淫荒昏亂,游蕩無度焉。”可見,人們歷來把此詩解釋為 “諷刺詩”。其實,《宛丘》一詩的內容,并不是“諷刺”二字可以涵蓋的。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鼓,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反復地吟誦這些詩句,我們的耳畔,似乎響起了咚咚的擊鼓聲和瓦缶的擊節聲。這聲聲的鼓點,這清亮的缶聲,把我們帶到了古代陳國的東門。這時宛丘之下是一片歡騰,人們簇擁著手持鷺羽、鷺翿的女巫們縱情歌舞,那熱烈的感情,扣人心弦的樂曲,令人忘情的場面,真實地反映了古代陳國的社會風貌。它不由使我們想起了在巴黎圣母院廣場一角狂歡起舞的愛絲米拉答,想起了當時巴黎的人情風貌。
在《詩經·陳風》 中,有一組以陳國首都東門為中心而展開描寫的詩歌。它們都是反映古代陳國人民酷愛巫樂歌舞和少男少女追求自由情愛的民風習俗的詩歌。《漢書·地理志》說,陳國的開國君主胡公的夫人是周武王的大女兒。她“好祭祀,用史巫”。因此陳國的巫風十分盛行,致使舉國上下游蕩無度。
其實,古代陳國的這種民風習俗,并不能歸結為某一個人的提倡,而是古代巫風的一種遺俗。陳國和鄭、衛一樣,它們都是傳說中顓頊、祝融、夏啟的后裔。那熱烈纏綿的樂曲,感情奔放的歌舞,那無冬無夏酣歌恒舞的巫風,正是古老的顓頊、祝融、夏商部族文化特點的反映。它們沿著涂山氏的南音、夏啟的《九歌》 、商王室的巫樂,發展成為一枝特色鮮明、風尚習俗艷麗的南國文化中的奇葩。
古代“巫”、“舞”同音,它們源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中的樂舞多言男女之情。求歡愉,求好合,求多子,本是先民最大的愿望,因此,在先民的意識形態中本來并不存在“淫”字,證之以伏羲、女媧這人類的始祖神以其特有的交尾形態為神圣的圖象,此說當不為無據。到了 《詩經》 的時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已有之,但男女之間仍然比較開放。特別在當時鄭、衛、陳、楚等保存古風古俗甚濃的地區,男女在游觀地歌舞,在歌舞后求偶,在求偶后野合,是一種相當盛行的風俗。這種遺風,在今天的云南、廣西、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還仍然保留著。云南白族的“三月節”,苗族的“爬山節”,就很像古代鄭國三月三日上巳佳節在溱洧水邊祓災祈祥、青年男女互贈芍藥的風俗,也很像古代陳國東門外宛丘櫟樹林里小伙子和姑娘們互贈椒花的情狀。
《宛丘》 的作者受周禮的影響較深,因此,當他看到宛丘之下酣歌恒舞,縱情游蕩的風習,便不禁發出了“子之湯兮”,“而無望兮”的感嘆和箴諫。但是,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熱烈的歌舞場面,絢麗的色彩,濃郁的風土人情,卻讓我們拋開了詩人的道德說教,而被那激劇跳動,濃烈艷麗的古歌古舞古風古俗所深深吸引,從而使 《宛丘》成為一首出色的民俗歌、風情詩。
注釋
①子: 女巫。湯: 同蕩,放縱游蕩。②宛丘: 地處陳國都城東門之外,為國人游觀之所。③洵: 實在,真。④望: 德望、威望、名望。⑤坎: 鼓聲。⑥值(zhi) : 持、拿。鷺羽、鷺翿 (dao) : 都是用鷺鳥羽毛做成的舞具,舞者執之以舞。⑦缶 (fou) : 瓦盆。古人以為樂器。
上一篇:《定風波》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寄衛叔剛》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