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小言
1949年10月
天安門上望,城下人如海。
舉頭紅五星,共慶山河改。
天安門上望,京闋煥新采。
憶眾大革命,流血三十載。
天安門上望,紅旗翻作海。
萬歲涌潮來,軍民真主宰。
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
群英共檢閱,盛業開萬代。
人民慶開國,宇內浸狂歡。
幽燕秋花發,從此歲不寒。
一九四九年,國際慶偉觀。
東方紅日起,光焰照人寰。
革命久從戎,勝利不自期。
盛典今眼見,此生信不虛。
奇景要大作,開國待雅言。
拙句何足數,避席讓群賢。
注釋:
京闋——闋:指古代宮門外左右對稱的城樓,常用來指皇宮或京城。京闋,詩中指京城北京。
煥——照耀煥發光彩,放射光芒。
新采——新的光彩。采:同“彩”。
載——年,歲。
主宰——掌管;支配。(元)杜本《和何得之見寄》:“春風誰主宰?客夢自清安。”亦指處于支配地位的人和事。
元首——領袖。
北辰——詩中寓指北斗星。
元戎——最高軍事指揮官。
盛業——盛大的偉業。盛:興隆;盛大。
幽燕——河北省北部一帶,戰國時屬燕國,唐時屬幽州,故“幽燕”常指代河北省。
人寰——人間、人世。
從戎——從軍。戎:軍旅。
盛典——盛大的典禮;大規模的、隆重的儀式。
雅言——本意指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于現在的普通話。詩中指佳作。
拙句——笨拙之句。
避席——古時人們一般席地而坐,避席,即離開座位。
賞析: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陳毅同志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會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0月1日下午3時,陳毅同志出席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不禁感慨萬千,心情十分激動,揮筆寫下了這組詩歌。
這組詩共八首。前三首圍繞著一個“望”字展開。詩人的視角先是俯視,繼而仰視,由“城下人如海”到“舉頭紅五星”;緊接著,詩人又左右觀看了兩邊城樓張燈結彩的情景,感嘆“京闋煥新采”。“京闋”本意指宮門外兩邊對稱的城樓,這里寓指北京城。“煥新采”含義深刻,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成立。詩人撫今追昔:“憶眾大革命,流血三十載。”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正好是三十年;三十年來,我黨、我軍和我國人民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才贏得了新中國的勝利,這個勝利來之不易。此時此刻,詩人一邊觀看,一邊聽聞,那些震耳欲聾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讓詩人領略了“萬歲”的真諦,那就是人民群眾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蔣家王朝,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國家主人;“萬歲”二字,是人民大眾對黨中央、毛主席最真摯的擁戴。“軍民真主宰”,既是現實的摹寫,也是詩人內心真情的流露。
第四首的上聯,詩人借用“北辰”、“泰岱”,歌頌了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同志的豐功偉績。詩人用“元首”寓指毛澤東,用“元戎”寓指朱德。下聯“群英共檢閱,盛業開萬代”,是對人民群眾的充分肯定。那些來自各條戰線、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英模和代表,他們也是參加此次檢閱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離不開他們的奉獻,他們與中央領導同志一道,共同慶賀盛世的到來。此時此刻,詩人萬分激動,感嘆“盛業開萬代”,如此偉業必將盛行千代、萬代!
第五首和第六首,是對前三首中“望”的承接和續寫。詩人由所見所聞到所思所感,先寫實,再寫虛。“人民慶開國,宇內浸狂歡”是寫實。不僅北京在慶祝,舉國上下也在慶祝,甚至全世界都在慶祝呢!“宇內”指整個世界,詩人寓指全世界都在“浸狂歡”呢。詩人接著寫虛。用“幽燕秋花發”來寓指秋天的美麗。“幽燕”,代指河北省,與北京市緊鄰,“10月1日”正值秋天,也是“秋花發”的美好時節,秋花的盛開,象征著新中國的美好。下句“從此歲不寒”緊承上句,寓指苦難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了。詩中將“歲寒”寓指苦難的日子。“秋花發”與“歲月寒”形成強烈對比,使詩的意境更加鮮明、幽深、悠遠。“一九四九年,國際慶偉觀”仍是寫實,指1949年10月1日中國北京舉行的開國大典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國際友人也在歡慶中國的勝利。詩人的思緒已由國內延伸到國外:“東方紅日起,光焰照人寰”,這是詩人在寫虛。詩人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寓新中國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它的光芒,必將輝映全世界。“人寰”,詩中寓指全世界。
第七首,詩人將自己融入慶典之中。詩人先寫經歷,再寫感受。“革命久從戎”是詩人戎馬生涯的縮寫;“勝利不自期”是詩人不自我陶醉、不居功自傲的自律和自省的心跡的寫照。詩人通過“盛典今眼見”,感到此生沒有虛度年華:“此生信不虛。”詩人說的是心里話,的的確確,詩人的前半生沒有虛度。
第八首,除了對前三首進行總體照應外,也是詩人的自謙之辭。詩人用“奇景”寓指開國大典,與前三首“天安門上望”遙相呼應,形成首尾照應。詩人自謙道:“拙句何足數”,認為自己寫的是“拙句”,不足以出彩,可見詩人是多么謙遜啊。于是,詩人起身“避席讓群賢”。我們從這一句中,不僅讀懂了詩人的謙謙君子作風,更讀懂了一個革命詩人的博大情懷。這首詩上聯用“奇景要大作,開國待雅言”作伏筆,為下聯“拙句何足數,避席讓群賢”作鋪墊;下聯其實是對上聯的承接和回應,顯得貼切、嚴謹。
這組詩用筆凝練,層次清晰,由所見所聞,到所思所感,情與景自然交融,顯得清新流暢,讀后令人振奮。
上一篇:陳毅《延安寶塔歌》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楊家嶺集團祝壽》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