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臺下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疏松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閑小洞幽1。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詩格平正,忽湔去佻小之習。
【校記】
1.閑,《全唐詩》一作“開”。
【箋釋】
[仙游觀] 《陜西通志》卷二八“汧陽縣”:“仙游觀,在縣治東北。昔有一道人進此觀,忽不見,人始知其為仙,故名。宋蘇軾有詩。” 詩題,《全唐詩》卷二四五作“同題仙游觀”,注:一本題上無“同”字。
[五城樓] 《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裴骃集解曰:“昆侖縣圃五城十二樓,仙人之所常居也。”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長安志》卷一八“蒲城縣”:“仙臺觀,在縣西二十里,橋陵南。唐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置此觀。”
[宿雨] 夜雨;經夜的雨水。江總《詒孔中丞奐》:“初晴原野開,宿雨潤條枚。”
[山色] 王維《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秦樹,杜甫《送張二十參軍赴蜀州因呈揚五侍御》:“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
[砧聲] 搗衣聲。李頎《送魏萬之京》:“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疎松] 李白《望月有懷》:“清泉暎疏松,不知幾千古。”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絕壁過云開錦繡,疏松隔水奏笙簧。”
[細草] 蘇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細草偏承回輦處,飛花故落舞觴前。”
[方外] 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環境。《楚辭·遠游》:“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淮南子·俶真訓》:“(真人)騎蜚廉而從敦圄,馳于方外,休乎宇內。”權德輿《臥病喜惠上人李煉師茅處士見訪》:“方外三賢人,惠然來相親。”
[丹丘] 亦作“丹邱”。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辭·遠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丹丘晝夜常明也。”《水經注·汳水》:“于是好道之儔自遠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或覃思以歷丹丘。”
【輯評】
《詩藪內編·近體中·七言》:中唐起句之妙有不減盛唐者,如錢起“未央月曉度疏鐘,鳳輦時巡出九重”,皇甫曾“長安雪后見歸鴻,紫禁朝天拜舞同”,司空曙“迢遞山河擁帝京,參差宮殿接云平”,皇甫冉“北人南去雪紛紛,雁叫汀洲不可聞”,韓翃“仙臺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韓愈“南伐旋師太華東,天書夜到冊元功”,韓偓“星斗疏明禁漏殘,紫泥封后獨憑欄”,皆氣雄調逸,可觀。
《唐詩鏡》卷三二:幅窘。
《唐風定》卷一七:高華整煉,絕類李頎,中唐之極盛也。
《貫華堂先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五城十二樓,昔所傳聞,殊未目睹,今日仍幸斗然親見。“初”字妙,言實是生平之所未經,況又加以夜來雨過,巧值新晴。再寫七字,便使上七字又分外清絕也。山色遠連,砧聲近報,且不入觀門,且先將觀前觀后,觀左觀右,無限風物,無限凄清,一例平收。“秦”字妙,“晚”字妙,“漢”字妙,“秋”字妙。不是寓目,不知是送懷。我讀之,亦如列子御風,泠然其善,更不謂閱此詩時,正在三伏盛暑中坐矣。(后解)此方寫入觀來也。“疏松”猶《莊子》云“大年”,“細草”猶《莊子》云“小年”,“影落空壇”猶《莊子》云“斷之則悲”,“春香小洞”猶《莊子》云“續之亦憂”。何用別尋丹丘,夫丹丘又豈出此疏松細草之外耶?讀此五、六兩句,便勝讀全部《首經》,不謂先生眼光至此。
《三體唐詩》卷三高士奇輯注:“仙臺初見五城樓”,仙臺在長安西山,漢文帝作。
《古唐詩合解箋注》卷一○:“仙臺”,提觀中所表見。“初見五城樓”,仙人所居,有五城十二樓,西王母昆侖圃亦有之。“風物凄凄宿雨收”,寫時候。“山色”,遠山之色。“遙連故意樹晚”,此從臺上所見,山連秦樹,則觀在長安可知。“砧聲”,搗衣之聲。“近報漢宮秋”,聞砧聲而始知漢宮之秋,則砧聲為之報信也。山色遠,故云遙;漢宮在邇,故云近。“疏松影落空壇靜”,詠道觀故有松壇、小洞。疏松影落,則其時已晚,空壇之上,靜悄不聞人聲。“細草春香小洞幽”,細草春香,似非人寰所有,于此見仙人小洞之幽。“何用別尋方外去”,合上云觀中之幽靜如此,即是人間仙境,何用別尋方外虛無之地乎,言不足信方外有丹丘也。“人間亦自有丹丘”,《楚辭》云:“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舊鄉。”丹丘,謂晝夜常明之處也。此亦以“仙游”二字取意為合,見得人間自有妙境,何用托名于仙?○前解于觀外生清,后解于觀中設想。
上一篇:《送客歸江州》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冷朝陽還上元》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