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
汴水東流宋鼎移,中郎名字日星垂。
精神翰墨猶生氣,想見彤庭諫諍時。
蔡忠惠公,即蔡襄,字君謨,生平見王文治《論書絕句》賞析。蔡襄在《進謝御賜詩卷》一開頭就寫道:
臣襄伏蒙陛下,特遣中使,賜臣御書一軸。其文曰:御筆賜字君謨者。臣孤賤遠人,無大材藝,陛下親灑宸翰,推著經義,俾臣佩誦,以盡謨謀之道,事高前古,恩出非常,臣感懼以還,謹撰成古詩一首,以敘遭遇,干冒圣慈,無任荷感兢營之至……
這就是蔡襄寫作《進謝御賜書詩卷》的經過和動機。詩卷為楷書,十七行。宋時藏秘府,后散入民間,清入內府,清末歸端方所藏,現已流入日本。有米芾、鮮于樞、解縉、吳寬等跋。董其昌云: “蔡君謨此詩學韓昌黎《石鼓歌》,此書學歐陽率更《化度碑》及徐季海《三藏和尚碑》。古人書法無一筆無來處,不獨君謨也。”
解縉(1369—1415),明學者、書法家。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中書庶吉士。永樂初為翰林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有《文毅集》、 《春雨雜述》等。
“汴水東流宋鼎移,中郎名字日星垂”。汴水,古水名,指今河南滎陽縣西南索河。古汴水流經開封,故北宋人稱東京開封府為汴京。鼎,為國家的重器。宋鼎,指宋朝。 兩句意為,隨著汴水的東去,宋鼎已移換,宋朝也已覆亡,但是,蔡襄的名字卻如日星高懸,永垂史冊。中郎,即蔡邕,見陳介祺《題<甄古齋印譜>》一詩賞析。蔡邕為東漢著名書法家,蔡襄亦為北宋著名書法家,二人又同姓,故解縉借“中郎”以代指蔡襄,從而更突出了蔡襄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其贊頌之意也更為突出。
“精神翰墨猶生氣,想見彤庭諫諍時。”解縉面對蔡襄墨跡真本,他想到當時上書為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離現今明永樂四年(1406),有三百五十余年了,如解縉的該帖跋語所說,其間四方亂極,“鼎遷社屋,海潰山移,而一紙之書,世傳寶之,翰墨騰騫,光輝如在,夫豈獨以其書之善也哉?”正因為如此,解縉不但贊頌其翰墨的生氣勃發,而且贊頌其精神的生氣如在。由此,他進而想見蔡襄在朝庭諫諍時的剛正忠直氣概。彤庭,即朝廷。彤,朱紅色。宮殿楹柱多用朱紅涂飾,故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蔡襄曾知諫院,敢于直諫,為世所稱重。 《宋史·蔡襄傳》就有這樣兩段文字:
范仲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之, 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 由是三人皆坐遣。襄作《四賢一不肖詩》,都人爭相傳寫……
慶歷三年,仁宗更用輔相,親擢(余)靖、 (歐陽)修及王素為諫官,襄又以詩賀,三人列諫之,帝亦命襄知諫院。襄喜言路開,而慮正人難久立也,乃上疏。
蔡襄在《進謝御書詩卷》中,也述禹舜之事,良深嘉嘆,并有語云: “臣襄材智最駑下,豈有志業通經綸。獨是丹成抱忠樸,帝欲贊奏上古珍。又聞孔子春秋法,片言褒貶賢愚分……”想起蔡襄其人其事,看到蔡襄其語其書,解縉不由得肅然增敬,既重其書品,更重其人品,于是欣然題上詩二首。其二是這樣的:
端明(蔡襄)書法繼鐘、王,佩玉瓊琚在廟堂。
見說當時推第一,米家(米芾)應自愧疏狂。
這首詩就偏重于蔡襄的書法藝術方面了。
上一篇:《題董源溪岸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詹仲信所藏米元暉云山小幅》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