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云海
蓮華峰位于翠蓋峰東北。蓮華云海系九華十景之一。九華地近長江,又是江南澤國,一年約三分之一時間處在霧中。尤其春夏兩季是賞云海景致的最佳時期,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游歷九華寫下“白云如驅羊,滿谷不可量”的詩句贊其壯景。云氣自下而上騰涌而來時,頃刻間云山云海,茫茫一片;“山在虛無縹緲間”,姍姍而來時又顯輕盈薄紗,山巒半隱半現,“猶抱琵琶半遮面”。蓮峰露于云海之上,似出水芙蓉,如海上蓬萊,更顯婀娜多姿。清風過后,剎時云消霧散,碧空如洗,滿目青山,遠遠望去如同一幅浮動的潑墨丹青。在蓮華峰下看云海最佳。由五溪橋往東北,行至青陽縣附近的黃匏(現青陽縣蓉城鎮)可看到三座峻峭的山峰迎面而立,由東向西,如綻開的蓮花,吐蕊展瓣,亭亭玉立于云海中,清秀雋麗。詩人李白贊譽“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道出了真情實感。故此景被稱之為“蓮華云海”奇觀。峰下有蓮華、觀止、棲禪三穴古洞,北有怪石叢聚,形態似大小各異青蛙的蛙嶺,還有莎蘿花、菩薩線垂幔如屋的寶陀巖,巖下有“險洞層崖洞室寬,奇花異卉幾多般”的洞穴、傳說葛洪曾在此煉丹。洞內有石床、丹灶、池塘等景物,東有安禪峰,東南處有“東西俱見孤嶠,絕壁石,萬仞岌,凌空卓然無倚,特出煙嵐之表”的海拔1038米的獨秀峰。西有平坦寺。前有“拱笏石”等名勝古跡。
〔古詩文賞析〕 蓮峰云海 清·周赟
黃海生九華,黃帝生少吳。少昊封青陽,少海景維肖。九華山中雨初晴,蓮花峰頂夜向晨。俯看白云透山縫,千片萬片何紛綸。須臾彌漫滿坑谷,原隰高下一色平。高峰沒腰為砥柱,低巒露頂為洲渚。鶴戲海石見鷗浮,龍宮海底聞人語。前山后山煙樹開,紅日照耀金銀臺。轉瞬桑田變滄海,對此令人生感慨。關東陸沉地未收,關西陸海地無秋。八駿西行瑤島留,西望長安我心憂。憂國憂民亦何補,空令白云白上頭。官卑才小地荒遠,強作解事愁轉羞。勸君切勿羞,勸君亦勿愁。雨水到地云上浮,江流到海潮倒流。匹夫窮通有往復,而況乾中坤正之神州。手斟太白消愁千杯酒,腳踏乙蓮
花一葉舟。我將萬苦愁思沉海底,無邊云海汗漫與天游。
開篇四句,寫九華山乃黃海所生,就象傳說中東夷首領少昊是黃帝所生一樣。少昊曾封國于青陽,號青陽氏。而九華山的云海因黃海所生,稱“少(年之)海”,景致與黃海的洶涌波濤確實是維妙維肖。
“九華山中雨初晴”等十句,是寫九華山雨后天晴時的蓮峰云海之貌。此時在將近臨晨時分,登臨蓮花峰頂,可俯視到白云從群山隙縫中透出,千絲萬縷,洶涌繁復。片刻間,便彌漫充塞了整個山谷,高原低谷已全漫成白色的平川。高聳的山峰則因云海遮沒腰際宛如中流砥柱,稍低的山巒僅有頂端露出恰似一片沙諸江洲。有鶴戲于云海石頭,也可見鷗鳥浮掠云海之上;而云深處的人語傳來恰如龍宮中有人在海底對話一般。
“前山后山煙樹開”四句,是寫云散日出,前后山峰上云霧繚繞的樹木開始現出真貌,而紅日照耀下的山上亭臺等建筑物也歷歷在目,現出金銀般的色澤。這種轉瞬之間的瞬息萬變,宛如親眼目睹桑田變滄海,令作者生發出諸多人生感慨來。
“關東陸沉地未收”四句,是言詩人憂慮著當時的社會現實:東北因清政府腐敗無能,在割地賠款,國土淪喪;而在潼關以西雖是物產富饒之地,卻是田地里秋無收成;因八國聯軍入侵,慈禧挾光緒帝逃奔西安,且把西安作瑤池;縱目眺望,似乎可望見八國聯軍正肆虐的北京(以“長安”指代),詩人心中恰如火焚 一般。
“憂國憂民亦何補”四句,寫詩人自寬自解,勸慰自己如此憂國憂民又有什么補益,只能是白白地讓滿頭白發因愁而生。自己官職卑微才能疏淺,又處于遠離北京的荒遠之地,還如此充作明解世事的模樣,憂愁仍應轉羞才是。“勸君切勿羞”六句,進一步勸自己,也勸他人勿須羞,也勿須愁,且看雨水落地又在天上浮動,江河雖是流往海洋,卻也有倒流之時,世上的人事國事難免有逆境有順境,而且總是往復變更的,但天地乾坤不會翻覆,中國是不會滅亡的。
結尾四句,是寫詩人仿學李白,手斟酌著可以消愁的千杯萬杯酒,腳踏臨這突出云海之上的蓮花峰,猶如天帝太乙的蓮座成了云海中的一葉扁舟,被詩人踏于足下。這時,詩人便可把萬古愁思沉于云海深處,然后無憂無慮地在這無邊的云海之中盡情漫游。
(舒詠平)
〔現代散文〕 “蓮華云海”因蓮華峰秀出云海之上的景色而得名。蓮華峰,位于翠峰以東,距天臺峰三十華里。由后山翻越平山頂,或取道金家沖登峰游覽。蓮華峰峰頂層立片石,呈青紫色。猶如抽蕊舒瓣、吐絳含露的蓮花,嬌嫩欲滴。蓮華云海,自古就很著名。凌晨,當你步出寺門一看,青色的蓮花一夜間變成了白色菡萏。待你穿樹破云,登上峰頭,只見煙波浩淼,橫無際涯。一輪曉日從東方升起,光焰四射。朝陽升起后,云薄霧飄,四顧群山,如萬花爭艷。蓮華峰猶如一簇蓮花,在萬花叢中更顯得艷麗多姿。
夕陽殘照時,在峰頂可以覽奇峰、浴晚霞。雨過天晴時,新雨洗過的蓮華峰,纖塵不染,山下山花、琪草、古松、修竹,噴吐出郁郁香氣,空氣格外清新。夜晚,峰頂片石間積水如鏡,映照著皎潔的明月,別具情趣。這一清池皓月景色,古稱“蓮心吐月”。霜晨時的蓮峰,蕊瓣皆白,好似新吐花粉的菡萏。雪后,則宛如一株千年不凋、萬年不謝的雪蓮。
蓮華峰的上、中、下三處各有一座蓮華庵,峰下還有蓮華、觀止、棲禪三穴古洞。唐代道濟和尚禪居蓮華峰和峰東的安禪峰五十年,在蓮華峰住過的棲禪洞,后結茅庵棲身,名為蓮華庵。觀止洞,僧人沿洞口外筑造石屋,洞前有院落、花圃、殿宇。蓮華洞較為寬敞,曾有僧人居住,明代時洞內筑有石塔。附近古有蓮花庵,明正德年間重建,現已廢圮,僅存石柱遺跡。
峰北有蛙嶺、寶陀巖等景致。蛙嶺上怪石叢聚,似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青蛙,又在蓮華云海附近,很似池塘小舶。寶陀巖有洞,上面有沙蘿花、菩薩線垂幔如屋,巖下洞穴如門戶。古詩稱此處:“險洞層崖洞室寬,奇花異卉幾多般”。洞內有石床、丹灶、池塘,陽光從洞口射入池內,泛金色光彩。人們傳說,葛洪曾在此洞煉丹。這些景物,是葛洪留下的“仙人床”、“丹灶”、“神仙塘”。
峰東有安禪峰,相傳東晉,劉宋年間的神僧杯渡曾結茅居此。唐代道濟和尚由蓮華洞移居禪峰,創建了福安院,宋時這里“門前黃葉斷人行,寂寞山房晝亦扃,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熏筆自抄經”。但至明代,這座古廟就蕩然無存了。蓮華峰前有“拱笏石”,西有平坦寺等名勝古跡。
(個竹)
〔民間文學〕 很久以前,在九華山蓮花峰下住著個種瓜女人,她種的瓜又香又甜,又大又圓,山民們都叫她瓜母。
這一年瓜熟的時候,瓜母的伢子苦瓜娃出世了,可他的父親瓜王卻去世了,沒過幾天,地里的瓜又被財主曹老五領著人搶了去。瓜母哭得死去活來,奶水也哭干了,伢子餓得直哭叫,這日子怎么過呀?正當她十分失望傷心的時候,忽然地中間有個亮光,瓜母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很小的黃皮香瓜。正當瓜母發愣的當兒,小香瓜說話了:“瓜母別著慌,我能救兒郎,苦瓜若啼哭,將我放嘴上。”這時,苦瓜娃又“哇哇”地哭了起來,瓜母急忙把瓜摘下來,放在苦瓜娃的嘴里。也真奇怪,伢子不哭了,小嘴還一動一動的,象吃奶一樣呢。伢子得救了,瓜母又驚又喜。她將瓜藤、瓜根一棵棵扶正,背著苦瓜娃澆水澆肥,沒過幾天,地里長滿了又大又圓的香瓜。
這天,瓜母摘了兩籃子瓜,背著苦瓜娃,到蓮華峰不遠的陵陽城去賣瓜,瓜擔一歇下,鄉民們都爭著來買她的瓜,就在這時,曹老五經過這里,他從籃子里搶了 一個瓜就啃了起來,連聲說:“好吃好吃,挑走,這擔瓜,我全買下了。”瓜母一看,不好,正是狠毒的曹老五,就說:“這瓜我不賣了。”“老子就要買。”“地里的瓜都被你搶光了,這點瓜你都不放過呀!”說著,瓜母急忙把瓜擔子挑走,曹老五哪里肯依,他把手一揮,家奴打手們兇狠地沖上來,瓜母也不示弱,拿著瓜當武器,來一個砸一個,這瓜也還真來勁,砸得家奴打手們抱著頭,哇哇亂叫。到底還是勢單力薄,不一會兒,瓜母精疲力盡,兩籃子瓜也快砸完了。眼看瓜母就要遭到毒打,突然,苦瓜娃嘴里的小香瓜掉到地上,越變越大,最后馱著瓜母母子倆滾著跑。把曹老五和他的家奴打手們都看呆了。
曹老五開始嚇傻了眼,忽然一下子明白過來:“寶瓜,寶瓜!快去搶寶瓜呀!”家奴打手們都趕忙向前追去。
大瓜馱著瓜母和苦瓜娃飛滾著向前,曹老五在后面追得上氣不接下氣,眼看就要追上瓜母了,突然,瓜內射出無數粒瓜子,瓜子象無數顆子彈射進曹老五和他的家奴打手們的身上,狠毒的曹老五一伙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一旁觀看的鄉民們都高興得跳了起來。
等大家再去找瓜母母子倆時,已經不見了他們的身影,傳說瓜母和苦瓜娃都成仙了。當地鄉民,為了感謝報答他們母子倆為民除了一害,還建了一座廟,取名為“香瓜娘娘廟”。
(湯莉 整理)
上一篇:描寫《艤舟亭》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蒲圻赤壁》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