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鳳凰臺》原文與賞析
杜甫
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
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
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
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
圖以奉至尊,風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
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鳳凰臺》是杜甫由秦州 (今甘肅省天水市) 赴同谷 (今甘肅省成縣) 十二首紀行詩最后一首。詩中所詠鳳凰臺在同谷縣東南七里鳳凰山上,山因形似鳳凰展翅而名。臺因傳說漢代有鳳凰棲息其上而得名。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 10月離開秦州,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到達了此行目的地同谷縣飛龍峽。詩人在飛龍峽西岸選擇了一處背枕青山巨巖,面對峽谷山水,避風向陽的山坡地,營建了棲身草堂。隔著一道峽谷,詩人于俯仰之間與鳳凰山朝夕相望。清幽寧靜、山環水帶的飛龍峽風光,不但讓詩人的身心得到了休息、陶冶,也啟迪了他對祖國命運的嚴峻思索和美好展望,于翩聯浮想之中孕育出這朵絢麗的理想之花。
全詩共分三個層次。自“亭亭鳳凰臺”以下八句,是詩的開篇。在描寫鳳凰臺的地理位置和山高路險、行人絕蹤,以及霧靄迷茫飄浮石林的神秘氣氛的同時,因臺名思鳳聲,思緒越千載,由眼前的鳳凰臺聯想到西伯(周文王) 岐山鳳鳴處,嘆鳳聲之不聞,暗寓對盛世之思,亂世之嘆。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瑞鳥,被認為是賢君出世、天下太平的先兆。經歷了安史之亂巨大社會動蕩,目睹國窮民困,親身飽嘗顛沛流離的痛苦,詩人多么希望果真有瑞鳥出現,迎來社會太平、國運中興的局面! 面對籠罩著神秘氣氛的鳳凰山,詩人的思路又飛越西伯岐山鳳鳴處,回到眼前的鳳凰山,因渴望太平而設想上有無母鳳雛,在饑寒中亟待照料。詩人在這首詩題下自注:“山峻,人不得至其頂。”一心顧念鳳雛,又不得至其高頂,只能馳騁想象,描繪幻想。于是順理成章,詩意轉折到第二個層次。“恐有無母雛”以下十二句,一片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寄托在對鳳雛的無限關懷愛憐上,生發出剖輸心血喂養鳳雛的美好前景。在詩人眼前,鳳雛長大了! 它展開美麗的翅膀,飛遍遼闊的宇宙。在飛動的意象和熱烈的抒情氣氛中閃爍著強烈的理想主義光輝。和古今中外所有偉大詩人一樣,詩人杜甫甘愿獻身喂養鳳雛的理想,是植根于萬方多難的民族生活土壤之中,和祖國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的。“自天銜瑞圖”以下,詩意發展到最后一個層次。翱翔天國的鳳凰銜來瑞圖,飛回人間,將圖奉獻給至尊之主唐肅宗,幫助他蕩平安史之亂,使國泰民安,一洗蒼生憂愁,光大中興業績。通過上述對詩意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鳳凰臺》一詩無論其熱烈幻想的抒情氣氛,還是象征比擬的表現手法,都充分顯示出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對《鳳凰臺》的思想和藝術特色的評價,前輩杜甫研究專家的論著中,也有將這首詩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并舉,認為這兩首都是“較突出的現實主義作品”的觀點。對這種見解,筆者認為值得討論、商榷。誠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詩人具體、細致地再現了秋風破屋、秋雨漏屋以及自己徹夜不眠的情狀:“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盡管詩末以千萬間廣廈平地突兀而起以大庇天下寒士的美好幻想結束完篇,但是,就全詩對秋風秋雨的逼真描寫來考察,堪稱一篇現實主義杰作。至于《鳳凰臺》,能不能稱作較突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呢?
據《成縣新志》所載與筆者到飛龍峽實地考察所見,高峻陡峭的鳳凰山上,除了鳳凰臺,還有迸璣泉 (現已不見瀑布)、張果老洞等勝景,飛龍峽中的虎崖石、八卦石雄奇多姿,也都是引人遐想的勝景。但是,置身于山環水帶的飛龍峽風光,詩人杜甫的興趣、感情卻全部集中到由臺名而生發出來的對瑞鳥鳳凰的聯想,和對國運中興的祝愿上來,而沒有致力于具體、細致地描摹山水。詩一開始,只是對鳳凰臺作了概括性的展示:“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這些描寫不能算是具體、細致、逼真的,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樣,詩人之意也不在鳳凰臺本身。于是,他立即宕開筆墨,由“山峻”落想,“以下奇情橫溢,都從此蹴起”①。所謂“奇情橫溢”之說,是清代浦起龍的見解。奇情者,依浦氏闡述,就是“想入非非”,亦即我們通常理解的浪漫主義幻想。詩人剖心輸血喂養鳳雛,翱翔宇宙,詩緒早已飛出現實世界中的鳳凰山,在超現實的幻想世界中浮泛。詩末由天國落腳人間,歸結到平定安史之亂,再光中興,披露無私之衷心,雖“盡興酣暢”,但仍屬思想上的憧憬,并非存在于眼前的現實。總之,從中后兩段起,“悉是空中樓閣,只用‘恐有’二字領起”。在杜甫由秦州赴同谷這組紀行詩中,《鳳凰臺》從構思立意到結構謀篇上的浪漫主義特色自成一格,為十二首紀行詩“意外之結局”。與其說《鳳凰臺》是比較突出的現實主義作品,不如說它是杜甫詩歌遺產中一篇不可多得的浪漫主義杰作。
《鳳凰臺》是杜甫由秦州赴同谷艱苦歷程中思想感情的總結。詩人用堅實的腳步攀越隴南奇險的山川,以堅強的意志飽嘗風餐露宿的滋味,直面慘淡的人生,經受了生活的磨煉,于自己的顛沛流離、饑寒困頓中依然關注祖國、人民的命運,展望祖國中興,蒼生洗愁容。作為記述這次艱苦歷程的最后一首紀行詩,《鳳凰臺》無疑是壓卷之作。正如馮至先生所說: 《鳳凰臺》“這是一個崇高的比喻,杜甫想用他的心和血來培養一個復興 (祖國) 的征兆”②。
《鳳凰臺》在杜甫思想發展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大意義。詩人用自己的心和血關注祖國人民的命運,執著、熾熱、博大、崇高的憂國憂民襟懷,上承長安十年鍛鑄出來的“長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③的光輝思想,并在艱苦的生活實踐中獲得提高; 下啟入蜀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憂國憂民而甘愿自我犧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表明的心志,和《鳳凰臺》一脈相承,顯示出杜甫憂國憂民思想的升華。
今天,和鳳凰臺隔峽相望的杜甫草堂,已修建一新。杜甫立、坐塑像,栩栩如生! 正如大門兩側的一幅宋人所作聯對所稱頌:“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 千秋詩圣,獨追雅頌風騷”,海內外的游人,懷著深深的敬意,緬懷這位艱難困苦鍛詩魂的偉大詩人。
上一篇:杜荀鶴《冬末同友人泛瀟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