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宿岳麓寺》原文與賞析
魏源
經旬偶閉關,關聳白云間。
月樹影孤寺,風泉聲眾山。
桃逢開士晤,鶴似老僧閑。
愛晚亭前立,微聞雙澗潺。
對于清代的詩風以及詩歌成就,歷來貶多于褒。蓋因滿州貴族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不惜采取懷柔與鎮壓的雙重手段,摧殘一切反抗者。這些手段中包括大興文字獄,羅織罪名,迫害具有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的知識分子。恐怖政策的淫威,使整個文壇出現“萬馬齊喑究可哀”的黯淡局面。魏源的好友龔自珍,曾在一首《詠史》七律中,把這些畏禍知識分子的寫作形態描繪為:“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從這兩句詩中大致可以理解世人對清代詩歌的成就為何褒少于貶的重要原因。
魏源 (1794-1857) 生長在清代中葉,早歲即有文名,20歲舉明經,29歲中舉。但以后屢試不第,直到52歲時才朝試中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以知州身份分發江蘇敘用。此后當過東臺和興化知縣及高郵知州。他是一位勤奮的學者,一生寫了五十多部書,近六百萬字,其中包括近八百首詩。從這大量詩文中,可以看到他深切地關心民生疾苦和國家安危,關心朝政措施的得失。但處在文字獄盛行的恐怖氣氛下,他不能不有所顧忌,故而直抒胸臆的詩不多,寄情山水的詩占絕大部分。《宿岳麓寺》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宿岳麓寺》詩,有人認為可能作于1813年,因那時魏源正寄寓岳麓書院參加省考。我對這個可能的成詩時間持懷疑態度。因為詩意恬淡,有出世意味,不像一個銳意進取的青年學子的口吻。我估計此詩作于1848年,即54歲時。因為那時魏源正利用母喪離任守孝的機會,游覽了東南半壁河山,到過湖南許多地方,寫了不少山水詩,《宿岳麓寺》一詩有可能寫于此時。同時,魏源從探究到篤信佛學,到去世時仍寄寓杭州東園僧舍,是35歲以后的事,這也是探討《宿岳麓寺》成詩時間的一條線索。
《宿岳麓寺》以閑靜為中心意境。它把位于白云深處、不須常閉寺門的孤寺和老僧,同風聲樹影,明月流泉,悠閑的白鶴,心境閑靜的自身(魏源) 融合到一首詩里,使人讀之感到恬淡超逸,安靜離塵。
《宿岳麓寺》的特色是主題突出,格律嚴謹,構思縝密,字句精練。在開頭一聯中,具體交待了詩人的寄宿處,是一座坐落于千山萬壑、白云環繞、人跡罕至的孤寺,因此無須經常關閉寺門。他在這兒雖已寄住十來天了,但對于關門這樣的事,卻只是偶一為之。在第二、三聯中,把閑靜意境進一步深化。在他的筆下,孤寺處于絕對幽靜的境界,經常到這里來的,只有月光樹影和群山傳來的風聲,以及從“白鶴泉”溢入澗中的水聲。“山寺桃花寂寞紅”,這兒的桃花今日所逢的,又是他魏源這樣一個情如“開士” (取其直接涵義-菩薩)、似老僧般閑在悠然的白鶴,豈不更加寂寞。
最后一聯是說: 只有當他從岳麓寺出來,信步走到“愛晚亭”前凝立四顧的時候,心弦才被“愛晚”二字所觸動,猛然醒悟,從而聽到了亭邊雙澗中微微響動的潺潺水聲。詩從潺潺流泉聲中結束了,可是它留給讀者的安閑靜逸意境,卻讓人向往,韻味無窮。
描寫山寺幽閑寂靜的詩歷代都有,但一般只是描述所聞所見 (例如常建的力作《題破山寺后禪院》),或者再抒發一點由此而引起的超塵出世之感。像魏源這樣把自己也作為描寫對象的詩,卻是極為少見的。
上一篇:曹學佺《宿沖佑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紳《宿揚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