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秋江詞》明山水詩鑒賞
何景明
煙渺渺,碧波遠。白露晞,翠莎晚。
泛綠漪,蒹葭淺。浦風吹帽寒發短。
美人立,江中流。
暮雨帆檣江上舟,夕陽簾櫳江上樓。
舟中采蓮紅藕香,樓前踏翠芳草愁。
芳草愁,西風起。芙蓉花落秋江水。
江白如練月如洗,醉下煙波千萬里。
這是作者描寫秋江景色的一首山水名詩。該詩從三個不同的時間——清晨、傍晚和月夜描寫秋江上的詩情畫意,境界開闊,令人神往。
開首四句,展現秋江的晨景: “煙渺渺,碧波遠。” 太陽出來,江面上飄浮著一層輕紗似的薄霧,遠遠望去,只見一江碧水波光粼粼地向前流去。這是秋江的遠景素描。而江岸近處,則是“白露晞,翠莎晚”。那草木上晶瑩的露水也被漸漸曬干了,翠綠的莎草已到成熟期,可以采掘入藥了。(據有關藥書載,莎草屬多年生草木植物,莖三角形,葉如針線,地下塊莖可入藥,其名香附。) “泛綠漪,蒹葭淺”。形容那茂密的蘆葦生長在淺灘岸邊,江風吹過,碧綠的葦叢泛起層層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左右搖擺。在這里,作者的親身感受是: “浦風吹帽寒發短。”浦風者,江風也。這句是說,江風吹動著帽巾,因發短而覺涼意。這是作者對秋江晨景的親身體驗。
中間五句寫秋江上乍晴乍雨的晚景,畫面生動,情景交融。“美人立,江中流。”作者站在岸邊,見那年輕貌美的采蓮女子直立船頭,隨江水飄流。驀然間,“暮雨帆檣江上舟”,黃昏時刻,一陣秋雨籠罩江面,船兒任風吹雨打,不肯離去。待到雨過天霽,“夕陽簾櫳江上樓”,一抹落日余暉斜照在江岸紅樓的窗欞上,與“暮雨帆檣”形成鮮明的對照。此時,作者又目睹“舟中采蓮”女子歸來,送來陣陣“紅藕香”(紅藕即紅色荷花),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在“樓前”徘徊,“踏翠芳草”,寄托“愁”思。在我國古代,曾有贈香花表示恩愛的風俗習慣,作者目睹荷花而又聞其幽香,自然會引起對往事的回顧和思念,產生一番“愁”情。或許,作者因此聯想前朝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的情景(這是她為抒寫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而作的愛情詞),可能是作者因見“紅藕”而引起對妻子的懷念。由于長期離別,難以重逢,故兩地相愁。總之,這種 “愁”,是作者長期客居他鄉,飄泊異地,因懷念故鄉或親人而產生的一種離愁。
最后四句寫秋江的月夜。夜色迷茫,西風習習,那盛開的荷花被吹得紛紛落下,飄浮江面。這是作者的寄意聯想。他是借助落花流水之景發出對年華易逝、仕途坎坷之慨。或許,作者因此而聯想到唐代詩人高蟾的絕句《上高侍郎》: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于是,他對自身“志操耿介”、胸懷高潔的品格予以寄托,以此作為自我形象的傳神寫照。
緊接著,作者由觀察近景而放眼遠景: “江白如練月如洗”。皓月當空,銀光閃爍。江面在月色映照下,宛如一匹碩大而潔白的絲絹。在這月明風輕的夜晚,作者陶醉在迷人的風光里。“醉下煙波千萬里”,把心頭的思緒托付流水,隨之飄泊千里萬里。這是作者寄情山水、留連忘返的真實情感。當然,它也與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意境,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詞采華麗,形象鮮明,節奏明快,格調清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全詩以“秋”為背景,以“江” 為中心,通過三個不同的時間,再現秋江三個不同的典型景色,給讀者描繪出一幅明凈、優雅、爽朗、浩渺的秋江風景圖,給人以水碧、莎翠、荷紅、月白……各種自然美的藝術享受。作者又博采“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的特點,長短句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格式。雖說前段象“詞”,中間象“絕句”,后面又象詩詞的化合物,但卻渾然天成、熔鑄一體,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境界。然而,這種藝術特點,是與作者“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宗旨相吻合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許多詩句與前人的作品確有“似曾相識”之嫌,故《四庫提要》說他“句擬字摹,食古不化……”。這個批評從總的說,是正確的,但不能說何景明就沒有比較清新的作品。照我看來,這首《秋江詞》,就是別開生面的好詩。
上一篇:秦觀《秋日三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維《終南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