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秋日三首》宋山水詩鑒賞
秦觀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連卷雌蜺掛西樓,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萬妝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纏頭。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秦觀32歲,他在《與李樂天簡》中談到他家居期間的生活情景時說: “杜門卻掃,日以文史自娛; 時復扁舟循邗溝而南,以適廣陵。”《秋日三首》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組詩三首,取材各異,從不同的方面描繪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清新明麗,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第一首寫船上所見水鄉秋天的景色。“邗溝”,又叫邗江,是江蘇境內自揚州經作者家鄉高郵至淮安的一段運河。秦觀別號邗溝居士,可見他對邗溝感情之深。作者乘扁舟沿邗溝而進,時當秋夜,天清氣朗,風霜高潔,積水空明,寒星萬點倒映水中,隨船蕩漾,景色煞是可愛。“傍船明”,寫得寒星有情,令人陶醉。“菰蒲”,泛指水邊植物。水草叢生,深臨無地,一片靜謐。正當詩人忘情地欣賞著這水鄉夜色的時候,忽然從蒲葦深處傳來人家的歡聲笑語,打破了秋夜的寧靜,更增加了夜泊水鄉的生活情趣。晉僧帛道猷《陵峰采藥觸興為詩》云:“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北宋僧道潛《東園》詩亦云: “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水西。”有人說道潛和秦觀的詩“其源乃出于道猷,而更加鍛煉,亦可謂善奪胎者也”(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而明入楊慎則以為“雖祖道潛語意而不及”(《升庵詩話》卷六)。其實,秦觀這兩句詩,與其說是源于道猷,倒不如說是化用王安石的《江上》詩:“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那妙處就在 “疑”、“忽” 二字。
第二首是寫家中的天倫之樂。“月團”,為茶之佳品。“花瓷”,指茶碗。瀹(yuè躍)是烹茶。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云:“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可見此茶之好。對于一生不如意的秦觀來說,獨品月團新茶,自然會得到無限的慰藉。一邊品茗,一邊課子,吟誦著奇思壯采的《楚詞》,自然要比“小兒學問止《論語》” (杜甫《最能行》)好多了。品茗課子之余,詩人放眼窗外,風兒停息了,樹葉不落了,在這一片寂靜的環境里,詩人懷著閑情逸致,靜靜地看著那“青蟲相對吐秋絲”。“青蟲”,即蝶類的幼蟲,以其色青,故俗稱青蟲。杜詩“青蟲懸就日”,寫的也是這種情景。秾麗閑雅,別具情致。但我們轉念一想,那“呼兒課《楚詞》”的良苦用心,不也如同青蟲吐絲嗎?
如果說第一首寫得情趣盎然,第二首寫得情意纏綿,那么,第三首就寫得絢麗多彩了。作者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虹的奇麗景觀和由此而產生的奇瑰幻想,語豪而工,情深而長,躍動著活潑潑的生命力。虹有主虹、副虹之分,如同時出現,主虹位于內側,副虹位于外側。主虹色彩鮮麗,亦稱虹,又稱雄虹; 副虹色彩較暗淡,亦稱蜺,又稱雌蜺。虹蜺與太陽的方向總是相對的,而且總是在雨后方能出現的。昨夜秋雨,今朝雨霽,旭日東升,虹蜺則現于西方,故曰“掛西樓”。虹蜺于雨后轉晴時出現,故謂“逐雨追晴”。“連卷”,形容虹蜺長而彎曲。這是從沈約《郊居賦》的“駕雌蜺之連卷,泛天江之悠永”變化而來的。作者抓住虹分雄雌的特點,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它描繪得意態橫生。“逐雨追晴意未休”,寫出了虹的生命,“安得萬妝相向舞”,寫出了虹的情態。虹蜺艷麗多姿,就象成千上萬的盛妝美人翩翩起舞,舞姿婆娑,令人目眩神迷。古時歌舞的人把錦帛纏在頭上作妝飾,稱為“纏頭”。贈送給歌舞者的錦帛或財物,也叫 “纏頭”。《舊唐書·仆固懷恩傳》載:“酒酣,懷恩起舞,(駱)奉先贈纏頭彩。”那五彩繽紛的虹蜺,不就是價值連城的纏頭嗎? 昨夜秋雨喚朝陽,今朝旭日映彩虹。詩人的生花妙筆把金秋景色描繪得絢爛奪目,發人多少奇想,給人多少美的享受!
上一篇:陳王猷《由方丈右轉上海山門》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何景明《秋江詞》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