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蘇軾·新城道中①二首(其一)》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作者巡視杭州屬縣,在赴新城途中,飽覽了明媚的春光,目睹了繁忙的春耕景象,見景生情寫下了這兩首詩,抒寫自己的途中見聞和愉悅的心情。
原文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②。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③。
注釋
①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新登鎮,在杭州西南,宋時為杭州屬縣。 ②絮帽:比喻薄云環繞山嶺。銅鉦:古代銅制的一種樂器,一種形狀像鐘有柄;一似鑼,圓形。這里比喻初日如圓鉦。 ③西崦:泛指西山。餉:用食物款待人,這里指為春耕的人送飯菜。
賞讀
這首詩以寫景為主,景中有情。
首聯寫出了作者出行的天色。人出遠門首先要觀看天氣如何,是為了旅途的順利。天公作美,把東風派來為詩人送行。正當詩人“欲山行”之際,東風吹來,雨過天晴,詩人心中為之一亮。因為這場春雨下了多日,若不開晴旅途必將難行。首聯以“東風”擬人,寫天隨人愿,十分切情。所以方回說“起句十四字妙”。
次聯刻畫了山行所見初晴狀態。白色的霧籠罩著高高的山峰,仿佛山峰戴了一頂白絲棉制的頭巾;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遠遠望去就好像樹梢上掛著一面又圓又亮的銅鉦。這一景象寫的貼切自然,富有情趣。
第三聯最有佳意。一路上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鮮艷的桃花,短短的竹籬,輕柔的垂柳,清澈的溪水。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成了一幅畫面生動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在詩人眼里野桃會“含笑”點頭,“溪柳”會搖擺飛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詩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樂無比,日出而作,田間小憩,婦童餉耕。春種秋收,自食其力,末聯以此結束。又呼應首聯“山行”訪農之舉,體現為政一方的恤民之心,表達了他熱愛自然的情趣。
上一篇:《漢魏六朝詩歌·北朝民歌·敕勒歌》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王建·新嫁娘(其三)》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