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吳越征徭非舊日1,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2。
中兩聯(lián)精警,末二句只了題,殊乏遠(yuǎn)步。
【校記】
1.越,《全唐詩》一作“地”。
2.宜,《全唐詩》一作“題”。
【箋釋】
[京口] 見本書卷一劉長卿《送柳使君赴袁州》注。
[旅泊] 旅途中行舟暫時停泊。南朝梁蕭繹《登堤望水》:“旅泊依村樹,江槎擁戍樓。” 章侍御,不詳。 七夕,農(nóng)歷七月初七之夕。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舊俗婦女于是夜在庭院中進(jìn)行乞巧活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
[避寇] 謂躲避浙東袁晁義軍。據(jù)此,此詩當(dāng)作于代宗寶應(yīng)二年。
[南徐] 南徐州,即今之江蘇鎮(zhèn)江。東晉于此僑立南徐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晉咸和中,郗鑒自廣陵鎮(zhèn)于此,為僑徐州所理。升平二年,徐州刺史北鎮(zhèn)下邳,京口常有留局。后徐州寄理建業(yè),又為南兗州,后又為南徐州。”
[吳越] 今江浙一帶,春秋時屬吳、越兩國之地。 征徭,賦稅與傜役。
[秣陵]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上元縣,本金陵地,秦始皇時望氣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邑之氣。’故始皇東游以厭之,改其地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自孫權(quán)之稱號,自謂當(dāng)之。”“建康故城,在縣南三里,建安中改秣陵為建業(yè),晉復(fù)為秣陵。武帝又分秣陵水北為建業(yè),避愍帝諱改名建康。”
[砧杵] 搗衣石和棒槌。亦指搗衣。南朝宋鮑令暉《題書后寄行人》:“砧杵夜不發(fā),高門晝常關(guān)。”唐韋應(yīng)物《登樓寄王卿》:“數(shù)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此處謂戰(zhàn)亂之后無砧杵聲,以見田家凋敝之情狀。
[驄馬客] 此處指章侍御。《后漢書》卷三十七《桓典傳》:“辟司徒袁隗府,舉高第,拜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quán),典執(zhí)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后遂以驄馬客代指侍御史。
[尺牘] 長一尺的木簡,古代用以書寫。《后漢書》卷四四《北海靖王興傳》:“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李賢注:“《說文》云:‘牘,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后亦指信札,書信。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禰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唐歐陽詹《送張尚書書》:“以尚書山容海納,則自斷于胸襟矣,豈在攸攸八行尺牘進(jìn)退于人乎?”
【輯評】
《唐詩鼓吹評注》卷五:此詩依《唐音》答張侍御之作也。昔嘉祐避地于南徐,侍御寄以詩,故和之云。攜家避地,逐于行舟。久滯南徐,厭見此水之東流也。且吳地征科煩擾,非昔可同;秣陵人物凋零,至秋益甚。是以秋時無搗練之聲,良夜無乞巧之會。余也避亂他鄉(xiāng),無人慰問,獨(dú)有同時驄馬之客,走尺牘以問窮途之愁耳。其寥落之感何如哉!
又:題云“因以贈之”,則中四句并勉章侍御以寬征徭。輯流亡之事,非為一身,敘述旅況之寂也。“偏”字包含無限意思,唯恐其專而不咸也。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韓非子》云:“矢來有鄉(xiāng),則一鐵足以備之。今且矢來無鄉(xiāng),當(dāng)不免為鐵室。”此“移家避寇逐行舟”之七字,正復(fù)相似也。夫寇從南來,斯北避可也;寇自北至,斯南避可也。乃今南北東西寇來無鄉(xiāng),然則不免移家入舟,團(tuán)團(tuán)搖轉(zhuǎn),終食之頃,瀕死數(shù)十,此其倉皇窘迫,固非未經(jīng)亂人之所夢見也,厭足也。朝看江水,暮看江水,除飽看江水外,別無事事也。如此,則安得不起大征大徭!如此,則安得不至極凋極弊。(張)[章]時正為侍御,故特告訴之。(后解)后解順逆說之,凡得二章。順一章是深感,逆一章是切諷。此非某欲巧說,看他七句特用“只有”字,明是順承五、六,言獨(dú)有(張)[章]問;八句特用“偏”、“問”字,明是逆提五、六,言(張)[章]胡不及也。細(xì)細(xì)辨之。
上一篇:《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春物增思悵然有作因寄從弟紓》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暮春宜陽郡齋愁坐忽枉劉七侍御新詩因以酬答》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