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長沙春望寄涔陽故人》唐山水詩鑒賞
李群玉
清明別后雨晴時,極浦空顰一望眉。
湖畔春山煙黯黯,云中遠樹黑離離。
依微水戍聞疏鼓,掩映河橋見酒旗。
風暖草長愁自醉,行吟無處寄相思。
這是一首即景懷人的詩。涔陽,即涔陽浦,在洞庭湖與長江之間。
詩的首句點出了兩個時間; 其一,是詩人與故人別離的時間,即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在古代風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jié)日,友朋歡聚,家人團圓是重要內(nèi)容。清明時節(jié),氣候也極易發(fā)生陰晴變化,從詩中的“雨晴時”,可知別離之日,不僅是“清明時節(jié)”,而且是“雨紛紛”。詩雖沒有描寫離別情景,但是,清明之日加上細雨紛紛,便可由此想象到別離時的 “黯然銷魂”。其二,是詩人“春望” 的時間。清明已是暮春時節(jié),詩中又寫的是“春望”,顯然作者與故人分手時間并不長,“雨晴時”,也許就是清明細雨的新霽之時。故人別后,頓覺蕭索,春雨新晴,詩人便獨自漫步水邊。“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雖然觸景生情,而傷懷可追,對懷人者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感情上的慰藉。詩人相思之極,還產(chǎn)生一種妄想,似乎故人又會回到身邊。江水迢迢無極,杳無人影。詩人失望之余,仍極目遠望,但只能看到遠遠的一道山影。“極浦空顰一望眉”,語意十分婉曲。“空顰”,是望而不見的情態(tài); “一望眉”,寫失望之后又縱目望去。“眉”,在這里當指遠山。
第二聯(lián)緊承上句的 “一望眉”,描寫湖畔的山景。這一聯(lián)寫山景全是遠望中的山景。湖畔的春山,郁郁蒼蒼。新雨之后,濕氣蒸騰,遠遠地望去,如煙霧繚繞,與山色相映,除“黯黯”無以形容。向山的高處遠處望去,樹木象生在云中,茂盛如蓋,其色為“黑”。“煙黯黯”“黑離離”描寫遠望的春山,不僅真切形象,而且在這種昏昧的色彩中也表達了作者“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謝朓詩)的心理。這兩句寫遠望之景,也是寫遠望而生的失望之情。
詩人佇立水邊,望盡遠山,完全沉浸在對故人的追念和企盼之中,忘了時間,忘了饑餓,直到水戍營中稀疏的鼓聲傳來,才把他從相思之情中拉回到現(xiàn)實。“依微水戍聞疏鼓,掩映河橋見酒旗”,便把視線由遠望移到近觀,由山景移向水景。隱約稀疏的水戍鼓聲,使詩人增加了凄寂之感; 酒旗招展,又使詩人頓生消愁之念。這為后兩句的抒懷作了自然的過渡。
最后兩句緊承“酒旗”二字直抒胸臆。“風暖草長”,仍是寫景,但明麗的春景,又包含了多少離愁別恨?“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楚辭·招隱士》),“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愁自醉”便是自然之情。“自”字含義豐富。詩人步入酒家,本為消愁,但自斟自飲,便是愁上加愁,正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愁而至于醉,但仍是“自醉”,更見其孤獨。“行吟無處寄相思”把這種感情又推進了一步,無論望盡江流,無論望斷遠山,無論借酒消愁,但對故人的相思之情都無法寄托,這真讓人“斷腸”“消魂”! 結構上,最后兩句的“風暖草長”與第一句遙應,“愁自醉”與第二句的“空顰”遙應,“行吟”句貫穿前六句。首尾開合完整,絲絲入扣。
這首詩寫山景,以重彩勾勒其輪廓,寫水景,以聲和酒旗點綴,既符合詩人的觀望角度,景物描寫也層次清楚。詩人借景抒情,層層推進,顯得蘊藉含蓄,凝重深沉。
上一篇:趙嘏《長安秋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吳兆騫《長白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