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長安秋望》唐山水詩鑒賞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這首詩借深秋景色抒發思鄉之情。
詩人趙嘏祖籍山陽(今江蘇淮安),而在千里之外的京畿渭南(今陜西渭南)做縣尉。一日清晨,鄉愁難遣,登樓眺望,滿目凄涼。第一二句寫遠眺。如云似霧的薄靄,帶著寒意飄浮而去,唐代的宮殿萌生了深秋氣象。開篇點出“凄清”二字,確定了全詩寫景的基調,并為直接抒情張本。第三、四句由遠眺轉到顧影自憐。因在清晨,殘星尚未退盡,寥寥數顆,在云物外閃爍。又因是深秋,北雁南飛,正在橫過關塞。雁南飛這一還鄉的象征,益發觸動了詩人的鄉愁,他在長笛聲里——笛聲雖然高亢,卻似乎不是歡快的旋律——默然無語地獨自依在樓上。這里所含的顧影自憐的意思,須到最后才能顯露出來。第五六句寫近處所見。籬邊長著紫色的菊花,色調很黯淡,尚未綻蕾怒放(蕭索的晚秋恐怕不能賜給它們盛開的機會了),附近也沒有賞菊人,甚至沒有蜂蝶飛舞。“半開” 和 “靜” 形象地畫出了籬菊的衰落和冷寂。水中小洲上的蓮花,紅色花瓣已經落盡,只剩下將要枯萎的葉片和花梗,——也擺出一副愁苦的模樣! 上六句以景托情,含而不露。最后兩句正面剖白心跡,直接交代鱸莼之思。這兩句均用典。前者源自《晉書·張翰傳》。張翰,吳地人,遠任北方,為避禍急欲南歸,托辭因秋風起而想起家鄉的莼羹鱸膾。后者源自《左傳·成公九年》。晉侯曾問“南冠而縶者” 是何人,回答說是鄭人所獻楚囚。“南冠”本是春秋時楚人冠名,后來代指囚徒。在這里,詩人因做官不得自由,即以“南冠” 自喻。
深秋景色,誠然有凄清慘淡的一面,曾引出無數客身悲秋的吟詠,但也有雄渾、寥廓、明潔的一面,如杜牧的同名詩作: “樓倚霜天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趙嘏因思家情切,心中苦悶,才觸目所及,無非凄愁,這即是王國維所說的“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因此,云物、殘星、塞雁、長笛、倚樓人、籬菊、渚蓮等意象,均是作者拈來表達自己愁緒的。其中,“人倚樓”這個意象最受人激賞。這是因為:第一,它處于詩人遠眺、自顧、俯察三個秋望過程的轉折點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前后幾句均寫景,抒情主體——倚樓人很自然地作為一個景觀而詩,寫得饒有趣味。詩人用的是分身法,與常見的寫他人憑欄倚樓的意象不同。第三,“長笛一聲”做了很好的鋪墊。笛聲高亢響遠,似要牽動倚樓人的鄉思遠去;而且笛聲一鳴即止,旋律不知失落何處,也正是倚樓人悵然若失的心情的反映。第四,詩人望中盡是凄清愁苦之物,倚樓人默默無語,煢煢孑立,自然也是一副無限惆悵的神態。于是,整個秋望氣氛顯得諧和融洽。再聯系第三點來看,倚樓人的無語,竟然取得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綿綿深蘊,味之不盡。
這是趙嘏的名作。據說杜牧讀了這首詩,對于“‘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 (《唐詩紀事》)。
上一篇:王令《金山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群玉《長沙春望寄涔陽故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