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前赤壁賦》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蘇 軾
壬戌之秋②,七月既望③,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④。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⑤,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⑥。少焉⑦,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⑧。白露橫江⑨,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11),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12),羽化而登仙(13)。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14)。歌曰:“桂棹兮蘭槳(15),擊空明兮溯流光(16);渺渺兮余懷(17),望美人兮天一方(18)?!笨陀写刀春嵳?sup>(19),倚歌而和之(20)。其聲嗚嗚然(21),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22),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23)。
蘇子愀然(24),正襟危坐(25),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26)?”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27)?西望夏口(28),東望武昌(29),山川相繆(30),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1)?方其破荊州(32),下江陵(33),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34),旌旗蔽空(35),釃酒臨江(36),橫槊賦詩(37),固一世之雄也(38),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39),侶魚蝦而友麋鹿(40),駕一葉之扁舟(41),舉匏樽以相屬(42);寄蜉蝣于天地(43),渺滄海之一粟(44)! 哀吾生之須臾(45),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46),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47),托遺響于悲風(48)?!?br>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嘗往也(50);盈虛者如彼(51),而卒莫消長也(52)。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3);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54)。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55),而吾與子之所共適(56)。”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57)。肴核既盡(58),杯盤狼籍(59)。相與枕藉乎舟中(60),不知東方之既白(61)。
〔注釋〕
①本篇選自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②壬戌之秋,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秋天。③七月既望,農歷七月十六日,即那年陽歷八月十二日。望,每月農歷十五日。既望,望日的后一日。④泛舟,乘船。泛,浮。赤壁,蘇軾游的這個赤壁在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⑤屬(zhu主),斟酒。⑥這兩句說的是一件事?!对娊洝り愶L·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jiao絞)兮,勞心悄兮。”就是此賦所指,寫月夜對美麗的情人的思慕之情。窈窕,美好的樣子,即《月出》中所形容的。⑦少焉,不多一會兒。⑧斗牛,星宿(xiu秀)名,斗即南斗星,牛即牽牛星。⑨白露,白茫茫的水氣,此指月光下的水氣。⑩縱,任。一葦,比喻小船窄長像葦葉。如,往。凌,越、渡。萬頃,頃,一百畝。形容江之寬闊。茫然,寬廣無邊的樣子。(11)浩浩,廣大的樣子。馮(ping平)虛御風,凌空駕風。馮,同“憑”。乘、凌。御,駕御。(12)遺世,遺棄人世。獨立,超然物外之意。(13)羽化,指成仙。傳說仙人能飛升變化,故稱。(14)扣舷,敲著船舷。舷,船邊。(15)桂棹(zhao兆)、蘭槳,用桂樹、木蘭樹制成的搖船工具。形容船具之美。(16)空明,明亮的空間。溯,逆水而行。流光,水波上的月光。(17)渺渺,遼遠的樣子。余懷,我的胸懷。(18)天一方,在天的那一方,即在遠處。(19)洞簫,單管直吹的竹簫。上下相通,所以叫洞簫。(20)倚歌而和(he賀)之,按著歌的曲調伴奏。倚,按。(21)嗚嗚然,象聲詞,表示聲調低沉。(22)裊(niao鳥)裊,微細而宛轉悠長。(23)這是寫洞簫的感染力之大。幽,深。壑,溝。潛,潛伏著的。蛟,龍的一種。嫠(li離)婦,寡婦。(24)愀(qiao 巧)然,憂愁的樣子。(25)正襟,端正衣襟。危坐,端坐。(26)這句說為什么要這個樣子。即問為什么要吹這樣凄愴的調子。(27)曹孟德,三國時曹操,字孟德。其《短歌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句。(28)夏口,地名,今湖北省武昌縣。(29)武昌,地名,今湖北省鄂城縣。(30)相繆(liao聊),相互繚繞。繆,通“繚”。(31)周郎,指周瑜,孫權手下的主帥。(32)方,當。破荊州,攻下荊州,這是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領荊州這件事。荊州,地名,東漢時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的一部分。(33)下,攻占。江陵,地名,今湖北省江陵縣。(34)舳艫(zhu lu竹爐),長方形戰船。(35)旌旗,軍中旗幟。蔽空,遮蓋天空。(36)釃(shi師)酒,斟酒。(37)橫槊(shuo朔),橫著長矛。槊,長矛。賦詩,吟誦詩歌。(38)固,本來是。(39)漁樵,打漁砍柴。渚(zhu主),水中小洲。(40)侶,作伴。友,做朋友。(41)扁(pian 偏)舟,小船。(42)匏樽,用匏做的酒器。匏,葫蘆的一種,外殼堅硬。(43)蜉蝣(fu you浮由),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的一種小昆蟲,只能活幾小時。(44)渺,渺小。粟,小米粒。(45)須臾(yu魚),片刻。(46)挾,帶。這里有作伴的意思。遨游,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飄游。(47)驟得,立刻得到。驟,急速。(48)遺響,余音。此指洞簫聲。悲風,悲涼的音響。(49)逝,往,流去。斯,這個,指水。(50)未嘗往也,卻沒有流走。意思是前者流走,后者又來,水還是不見消失,所以說未嘗往也。(51)盈虛,指月亮的圓滿和虧損。盈,滿。虛,虧。彼,那個,指月亮。(52)卒,終,到底。消長,消失和增長。(53)曾,乃,簡直。一瞬,一眨眼之間。(54)無盡,沒有結束。意思是物與人都不會消滅。(55)造物者,指天。古人認為天是萬物的創造者。無盡藏,沒有窮盡的寶藏。這是佛教術語。(56)適,舒服愜意。(57)更酌,再斟酒。(58)肴核,葷菜和果品。(59)狼籍,雜亂不整的樣子。(60)相與枕藉,相互為枕。(61)既白,天已發亮。
〔分析〕
文章開頭點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這是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七月十六日。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蘇軾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寫了一些揭發時弊的詩文,元豐二年受到彈劾,下御史獄,險遭殺身之禍。隨后他被貶往黃州,在政治上遭受打擊,生活上陷于困頓的境遇中,一個人當然會產生悲苦寂寞之情、天涯淪落之感,但蘇軾又在壯麗的山川和老、莊的哲理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現出放曠達觀的思想風貌?!肚俺啾谫x》描寫他一次月夜泛舟的見聞和感受,集中地反映了他謫居黃州期間的思想感情。
文章一上來即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長江月夜圖。接著寫到江上霧氣彌漫,水天一色,渲染出一種朦朧渾茫的意境,而東坡在恍惚中似乎乘著風云,離開了塵世,進入了神仙的世界。這種充滿詩意的幻想,表達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卻于自然和佛道中獲得精神解脫的愉悅之情。這一段寫景境界開闊,格調清新,壯美之景與曠達之情交融在一起,好似一篇樂章的優美的序曲,把我們導入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天地。
接下來的一大段主客對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集中揭示了東坡的思想矛盾。清風明月,詩酒助興,當然是賞心樂事,于是就扣舷而歌。歌中莫名的淡淡的哀怨,反映出遷謫中的東坡悵惘苦悶、希望為國效力的心情,交織著醉心山水的愉悅和悵然若失的傷感,是由開頭的“樂”過渡到中段的“悲”的橋梁。而客人的洞簫聲,更加重了這種失落感和悲哀的氣氛。“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兩個鮮明生動的形象,描繪出音樂的巨大感染力量,也是作者內心悲感的真實寫照。接著客人的一席話,交代了他悲從中來是因為想起了歷史上那些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眼前的赤壁古戰場激發起他思古之幽情,那橫槊賦詩的曹操、風流儒雅的周瑜,以及那一場形成三國鼎立格局的大戰,又似乎歷歷在目。想當年,曹操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但最終還是淹沒在歷史的波濤中。英雄豪杰尚且如此,凡夫俗子就更為可悲。我們雖然能放情山水,無奈生命短促,長生無望,神仙更屬虛妄。面對永恒的大自然,人渺小如滄海之一粟。這一段話與其說是客人在傾訴內心的傷感,無寧說是東坡的夫子自道。他提到曹孟德的功業,盡管他覺得這一切都已成為陳跡,但也曲折地透露出他不甘心投閑置散,而向往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然而,謫居的現實一時使他心灰意冷,所以悲哀還是占了上風。
針對客人的這番話,東坡發了一通頗具哲理的議論,力圖解決這個人生的難題。這里,他以水月為喻來表達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水月之喻為佛家所常用,作者的觀點是莊子與佛家哲學的混合體,但更多的是莊子的思想。莊子認為,客觀事物盡管千差萬別,變化多端,但對“天”而言卻是無差別的,是統一于“一”的,是永恒不變的。這個“一”也就是派生萬物的“道”,它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萬物都只是“道”在運動過程中幻化成的一種暫時形式,所以東坡說:江水盡管在不停地流去,它仍是一條不變的江;月亮盡管有圓有缺,它還是懸于中天,萬古朗照?!肚f子·大宗師》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睎|坡將它演化為:“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痹谶@種宇宙觀的指導下,一個人對人生中所遭遇的榮辱得失、壽夭生死就會淡然處之,因為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也只是向大自然的回歸罷了。實際上這只是摒棄個人的欲望追求,聽憑命運擺布的一種消極的宿命主義。作者在這一段的最后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正是一種“逍遙游”的境界,它與開頭的月夜泛舟遙相呼應,點明了身心愉悅的原因。東坡賴以求得精神解脫的佛、道思想是唯心主義的,帶有濃重的虛無主義色彩,本質上是一種消極退避的人生哲學,雖其中也含有一些合理的看法,如關于世界變與不變的辯證觀點,以及不為物欲所誘、追求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莊子哲學的泛神論傾向帶有某種程度的唯物主義色彩,因而它引導人們用一種達觀的態度去對待自然與人生。東坡的曠達豪放正是來源于此。文章最后寫東坡的一席話終于將客人說服,解除了他心頭的苦悶煩惱,全文在主客釋然,相與盡醉中結束。
蘇軾的文章風格清新自然,飄逸豪邁,如行云流水。本文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在結構上,本文創造性地運用了賦體主客對話的手法,巧妙地表達了內心感情的波折,章法縱橫自如。這是一篇文賦,它采用了傳統賦體中常用的主客問答的形式,但實際上則是作者的自我獨白。文章先從清風明月的江山美景中,寫出羽化登仙的超然之樂;然后從對歷史人物興亡的憑吊,跌入現實人生的苦悶;最后又從眼前的景物立論,在曠達中得到解脫。這一由樂到悲,又以樂作結的變化過程,可以說是他謫居黃州時期思想感情中的矛盾斗爭交織發展的一個縮影。全文讀來使人覺得波瀾起伏,跌宕多姿,開合自如,章法井然,但又不露運用法度的痕跡,達到了法與無法的統一。正像他在《書吳道子畫后》中所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br>
將寫景、抒情、議論熔于一爐,達到了情、事、理的高度統一,創造了高妙的意境。第一段的寫景一上來就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讓人進入了一個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景中流露出遺世獨立的超然之情。同時這一寫景也是下文抒情和說理的基礎,使情成為景中之情,理成為景中之理。譬如第二段抒發歷史興亡之感和人生渺小之慨,是結合著江山勝景來寫的。眼前的景物與想像的畫面,交互迭印,大有江山依舊、人事已非之感,創造了一種濃重的懷古的氛圍;又如最后以水月之喻說理,這樣就不顯得枯燥。我們從風月、大江的形象中領略哲理,只覺得是一種充滿詩意的享受,而不是在讀抽象深奧的哲學論文。這些說理也使寫景抒情的意蘊顯得更為深厚。所有這一切交融在一起,展現出東坡清高脫俗的精神世界,這正是這篇名文給人感染最深的一個方面。
語言清新流暢,駢散結合,既有賦體的鋪陳,又有散文的氣勢。文賦是在古文的影響下而形成的,它既保留了賦體句式整齊駢偶的傳統,又參以散句單行,多用虛字轉折。如本文就有不少精煉的四字句和六字句,讀來瑯瑯上口,頗具節奏美。像“駕一葉之扁舟”到“托遺響于悲風”,一連十句,排比而下,累累如貫珠。有些長句,如“浩浩乎”一句及蘇子說理的那段,既有散文氣勢,又是對偶句,是駢散結合的典范。文中也有鋪陳,但它摒棄了喜用僻字和堆砌詞藻的毛病,力求語言的清新流暢。它間或也用韻,但押韻的方式已很自由,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有的三句、四句才押,韻腳也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虛詞,往往在虛詞的前面押韻。故前人稱贊此文“以文為賦,藏葉韻于不覺,此坡公工筆也”。
〔評說〕
晁補之《續離騷序》:“《赤壁》前后賦者,蘇公之所作也。曹操氣吞宇內,樓船浮江,以謂遂無吳矣。而周瑜少年,黃蓋裨將,一炬以焚之。公謫黃崗,數游赤壁下,蓋忘意于世矣。觀江濤洶涌,慨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br>
謝枋得《文章軌范》:“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絕倫之識,不能為也。瀟灑神奇,出塵絕俗,如乘云御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仰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掛之齒牙,亦不足入其靈臺丹府也。”又“余嘗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與天宇合而為一,始知此賦之妙?!?br>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以文體論,似游赤壁記也,然記不用韻,而賦方用韻,此蓋以記而為賦者也。故文帶敘帶賦,忽用韻,忽不用韻,古賦如《風賦》、《好色賦》皆此類也。以文法論,純得吹簫一段生波,下乃發出如許妙理。公嘗參禪學佛,故號‘東坡居士’。其筆墨之飄灑,機趣之活潑,又似于仙,故世號‘坡仙’。此文前樂,中悲,后樂,有似王右軍《蘭亭敘》。其借客發慨,不必實有其言,亦如昌黎之《進學解》,乃巧為避忌也?!?
上一篇:詩詞·散曲·己亥雜詩《其二(故人橫海拜將軍)》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北山移文》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