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因·玉樓春》原文賞析
未開常探花開未。又恐開時風雨至。花開風雨不相妨,說甚不來花下醉。
百年枉作千年計。今日不知明日事。春風欲勸座中人,一片落紅當眼墜。
劉因這首詞作于何年,不能確考,大約是他辭官歸隱后之作。這首詞頗有哲理意味。上片用辛棄疾詞意而加以變化。辛棄疾《蝶戀花 》 詞云: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辛詞是慨嘆人世間好事多磨,理想難以實現,暗寓其憂國傷時之懷。劉因這首詞開頭兩句用辛詞之意,說常探花信,希望花開,但又恐風雨相妨。以下兩句忽然一轉說,即便有風雨,也不會妨害花開,'花既然開了,我們為什么不可以來“花下醉”呢?表現出一種更為曠達的襟懷。下片更進一步說明,人生短促,世事無常,何必多所憂慮 (“百年枉作千年計”句,運化樂府古辭《西門行》“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句意) ,春風吹墜落紅,勸人飲酒,我們惟有及時行樂而已。
劉因詞中為什么表現出這種思想呢?這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劉因是理學家,理學家是要出來作官從政以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的,宋代的程顥、程頤、朱熹都是如此。但是劉因是元朝人,他生于蒙古海迷失皇后稱制元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49—1293)。在蒙古貴族統治之下,他不愿意與他們合作,所以元世祖征召他為右贊善大夫,未幾,以母疾辭歸,后來又征召他為集賢殿學士,固辭不就,隱居終身。他這首詞就是用幽隱曲折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他以曠達玩世的態度和對當時蒙古統治者的抗拒。
清陳廷焯認為,在兩宋詞中,缺少一種象陶淵明詩那種“淡而彌永,樸而愈厚”,而“自有一片熱腸,纏綿往復”的意境(《白雨齋詞話》卷八) 。這段話是很有見地的。但是元朝劉因的詞卻填補了這一空白。劉因的詞,大抵是沖夷曠達,而又蘊含深意。況周頤在其所著《蕙風詞話》卷三中稱贊劉因的詞,“寓騷雅于沖夷,足秾郁于平淡,讀之如飲醇醪,如鑒古錦,涵泳而玩索之,于性靈懷抱,胥有裨益。”這一段話很能說出劉因詞的特長。還有,宋代理學家輕視作詩,認為是“玩物喪志” 。不過,理學家中也偶有作詩很好的,如朱熹,至于善填詞者,則未見其人。劉因以理學家而工于填詞,這也是值得特書的。
上一篇:《張玉娘·玉樓春》原文賞析
下一篇:《何可視·玉樓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