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宋山水詩鑒賞
曾公亮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嘉祐中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政聲。在文學上,他不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但本詩卻極有特色。清厲鶚《宋詩紀事》有載,并被陳衍選入他的《宋詩精華錄》。
按題所示,本詩是作者夜宿甘露寺僧舍而作。甘露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后經唐代擴建,北宋祥符年間才移建于鎮江東北之京口北固山上。面臨長江,與揚州之瓜洲渡隔江相望,使這座歷史名剎更為增色。
這首山水紀游詩,實際并未寫詩人的直接感受,作者不過有所追慕而來,可能還沒有來得及登臨縱目,他不過是夜宿寺舍,卻已為某種懷古之幽思和河山之戀念而不禁陶醉了。詩人此時寫到“云氣”環繞的“千峰”,寫到“松聲”震蕩的“萬壑”,不過是他睡臥時“枕中”、“床底”的奇想。是夢幻,還是神游?卻不得而知了,但它是詩人的意識流動。實際上,此處并無千峰,也乏萬壑,所以不妨說,是詩人由對于大自然的愛慕而產生的“愿望之達成”(弗羅依德《夢的解析》)。
這首七絕的前兩句就給我們帶來不同凡響的印象。它由目接“千峰”,到耳聞 “松聲”——松濤之聲,組成一幅壯麗的景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且由補語“近”和“哀”鑄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近”,親切; “哀”,令人聆聽到松濤的凄厲,給大自然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后兩句,使人聯想到蘇軾《題西林壁》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富有的哲理。這里,詩人似乎從神游中醒悟,回到此時此地。山下,正是白浪滔天的大江,要作實地觀賞,何必作無謂的遐想?推開軒窗,即可飽覽這壯麗的景象。但在構思上異常譎奇:讓大江涌入軒窗! 難怪陳衍贊賞它可與蘇軾《南堂》絕句:“掛起西窗浪接天”的造語媲美了(見《宋詩精華錄》)。這也是富有強烈主觀感情的奇妙想象。
文學上的想象與夸張,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枕中”有“云氣千峰”,“床底”聞“松聲萬壑”,既是想象,更是夸張; 至于用“銀山”、“拍天”形容滔天巨浪,把浩浩長江“放”入室內,更是詩家的夸張,用得形象生動,令人驚心動魄。
這首詩,雖然是詩人局處一隅的斗室奇想,但氣魄雄渾,寫詩人主體的意識流動,更強烈地表現詩人對大自然的響往之情,在古詩中不多見。語言白描通俗,又含意雋永,富哲理性,代表了宋詩的特色。
上一篇:白居易《宿湖中》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黃宗羲《小孤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