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孤生竹》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無名氏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此詩見于《文選》卷二十九,為《古詩十九首》之一。《樂府詩集·雜曲歌辭 收入此篇。
古詩中,描寫離別相思的作品很多,但以新婚別為題材的,這是首篇。離別相思是人間常情,但新婚即離別,其別情又非一般離別可比。此詩以女子的口吻寫起,將新婚離別那種復雜的痛苦的感情,微妙的矛盾心理,作了深入細致的描繪,使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詩起首二句是比興。“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樣子。“孤生竹”指孤獨而無依靠的竹子。“泰山阿”,即大山的山坳。“泰”通大。這里女子以“孤生竹”自比,用“泰山阿”比丈夫。說女子結婚是為了有所依靠,這就象孤竹須扎根在大山的山坳里一樣。在封建社會里,女子的社會地位低下,需依附男子才能生活,才能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才能實現自己對生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但當她新婚后,才發現自己美好的憧憬,隨著丈夫的遠行而化為泡影。“菟絲”和“女蘿”都同屬蔓生植物,都需要依附它物才能生長。因為菟絲有花,女蘿無花,所以用菟絲比喻女子非常貼切。李白詩“君為女蘿草,妾作兔絲花。”正和此處的喻意相同。這里女子用菟絲、女蘿比喻自己結婚后,仍然是孤獨而無所依。以下四句就花開有時,對夫婦生活展開議論,進一層點出新婚遠別的悲哀。“會”指夫婦相聚。“宜”,適當的時間。“陂”,本指水澤、池塘,此處泛指江河。菟絲花開有時,夫婦相聚也應有時。女子回想到自己千里遙遙來與丈夫結婚,不料丈夫新婚即遠行,又重隔著千山萬水。“結根泰山阿”,是女子婚前的理想,而“悠悠隔山陂”卻是婚后的現實。理想和現實相差之遠,不能不使她柔腸寸斷。于是在極度的悲傷思戀中, 自然產生了強烈的遲暮之感。 “思君令人老”以下六句,便是這種感情的流露。“軒車”是一種有屏蔽的車子,在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員才乘軒車。當然這里可能并非實指,含有女子期望丈夫富貴榮歸的幻想。“蕙”“蘭”均是芬芳艷麗的花。這里運用的是比興手法。新婦把自己比作初開的蕙蘭花,是那樣嬌艷,但是如不及時采摘,將會隨著秋草枯萎而凋零。這里花的“時”,也是人的時,它與前面“菟絲生有時”的時,相關聯,構成此篇的詩眼。正是因為花開有時,青春有時,所以才有如此之悲傷,通過此“眼”,將新婚離婦那光彩照人的青春豐姿,微雜復雜的心理活動,自怨自艾的感傷情緒,細致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詩的最后兩句是離婦在思夫不至時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亮”,信。“高節”,高賞的節操,指守志不渝。新婦設想丈夫一定會“守節情不移”的,早晚會回來,那么我又何必這樣悲傷呢?這兩句充滿了離婦對丈夫的美好期待,以及悲傷中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這是一篇抒情詩,但其中卻有大量的心理描繪。一個艷麗而哀傷的新婚少婦就通過心靈世界的揭示,生動地再現在讀者面前。詩前八句是新婦對自己婚前意愿的回憶。她憶起婚前的美好愿望,“結根泰山阿”,但婚后理想破滅。因為是回憶,所以她婑婑陳敘,迂緩曲折。后八句是對新婚離別心理的直接描述。新婚別離,思夫不至,便產生遲暮之感,這是新婚女子感受最深刻、最強烈的部分。詩人抓住重點,不惜筆力進行細致刻畫。這里的心理描寫是直抒胸臆,熾熱強烈。
比喻手法的運用,也是此詩顯著的藝術特色。首二句即以比興開篇,用孤生竹結根大山喻婚前之愿,接著又以菟絲附于女蘿為比,道出婚后無所依之實。下用蕙蘭花作喻,更是比中之比,這里即有新婦少婦青春艷麗的豐采,又有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感慨。其變化無窮,深沉含蓄,令人驚嘆不已。
杜甫著名的《新婚別》的創作,曾受到了此篇的啟發和影響,但又有所創新,充實了不同的時代內容,顯示了全新的社會意義。其借鑒與創新的經驗,是值得我們總結和學習的。
上一篇:杜甫《兵車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游《農家嘆》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