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祭文研究·“祭文”和“悼亡詩”比較
祭文和悼亡詩雖然都屬于悼祭文學,但嚴格說來,二者還不是同一類型的概念。祭文是古文的一種文體,按照姚鼐在《古文辭類纂》里的意見,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其中哀祭類就包括哀辭和祭文,兩者同為哀悼死者,之間的區別是:祭文是要在設壇祭奠時朗誦的。祭文起源于祝文,最早是向死者獻上食品,招呼他們來吃的(所以標準的祭文總是以“尚饗”或者“伏惟尚饗”結尾),后來慢慢加上了別的內容。明朝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里介紹了這種變化:“按祭文者,祭奠親友之辭也。古之祭祀,止于祭祝,止于告饗而已。中世以還,兼贊言行,以寓哀傷之意,蓋祝文之變體也。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而韻語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雜言、騷體、儷體之不同。”唐宋以后,祭文的格式漸漸趨于定型,至明清,已演變成一種純粹的形式,就像葬禮上的嚎啕假哭一樣。悼亡詩則并非某種詩體,而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泛類。最早以《悼亡》為題的,是晉朝潘岳的三首追悼亡妻的詩作。之后,男子喪妻,也紛紛用“悼亡”作為詩題,漸漸地,“悼亡詩”約定俗成為夫悼亡妻的內容。這種習慣并不規范,所以例外很多,比如明朝的薄少君女士,她悼念亡夫的詩作多達百首——數目也許是同類題目的冠軍——同樣是以“悼亡”為題。
祭文和悼亡詩最重要的不同之處不在于體裁,而是說話的口氣。祭文是對著死者發言的;悼亡詩近似自言自語。
從韓愈《祭十二郎文》到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到明清的一些形式祭文能看出,祭文寫到后來,不大像是針對某個人的了,誰都適用。悼詞是祭文的現代版,似乎也有這個趨勢。相比之下,悼亡詩的發展保留了充分的個人空間,后人不吟詩不填詞,也會用其他的形式把自己和死者最獨特的關系寫出來。
陸游: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詞一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已三易其主,讀之悵然:
楓葉初丹槲葉黃,河陽愁鬢怯新霜。
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
壞壁醉題塵漠漠,斷云幽夢事茫茫。
年來妄念消除盡,回向蒲龕一炷香。
薄少君:《悼亡詩百首·之五》
北邙幽恨結寒云,千載同悲豈獨君?
焉得長江俱化酒,將來澆盡古今墳。
納蘭性德:《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本文題為《“祭文”和“悼亡詩”》 作者:佚名 來源:同懷網)
上一篇:祭文·祭文研究·古代哀祭文概述
下一篇:祭文賞析·《從臺灣歸來祭父母文》(王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