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三日尋李九莊》唐山水詩鑒賞
常建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這是一首趣昧盎然的寫景抒情詩。
詩中的趣味全從題中的一個“尋”字表現出來。詩的前兩句寫尋的出發點、尋的時間、尋的目的。春雨新霽,天宇如浴,渡頭楊樹林碧綠如玉、嬌翠滴露。這種景象足以使人神情氣爽,萬慮澄凈。但渡頭楊林本是凡境,因此詩人仍要蕩舟去尋那非凡之境。“永和三日”,融合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的典故,點出尋的時間和目的。在王氏的筆下,三月三日這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如此美好的時令、明麗的景色,如此令人神往的高致雅趣,怎能不讓詩人興致勃勃,蕩舟而尋?
詩的后兩句才正面寫“尋”。李九雖是故人,而詩人對其家從無造訪,又無向導,須“尋”而往。但“尋”絕非尋問而往,如此則詩人俗而又俗,李九莊也凡而又凡了。此“尋”的趣味,全在詩人只知李九的住所是一片桃林,桃林前又有一彎清溪,桃花盛開,花瓣飄落水中,順溪流出莊外。詩人想到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緣溪而達桃花源的故事,便蕩舟尋溪。其實詩人正是把李九莊比作現實中的桃源仙境,只是自然巧妙,令人渾然不覺。張旭《桃花磯》詩“桃花盡日隨流水”,而詩中人還要問漁者“洞在清溪何處邊?”相比之下,更顯出 “尋”字的盎然趣味和詩人的慧心靈性。
一個“尋”字還可看出詩人構思的妙趣。詩題曰“三日尋李九莊”,寫“三日”,曰“永和三日”,寫“李九莊”,曰“桃花岸”“溪水流”,只用一個“尋”字,便把歷史上的高人雅會與超凡仙境自然巧妙地融合為一個新的境界。這個境界又寫得含蓄輕靈,韻致悠然。“尋” 字嵌于詩題之中,全篇寫尋,而不著一“尋”字,“尋”字如明珠暗線,意脈不露。詩中沒寫“尋”的結果,而只是以“尋”這一動詞,表現作者的理想境界,語意深長,引人遐想。
上一篇:呂大防《萬里橋》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韓維《下橫嶺望寧極舍》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