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青陽峽》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
岡巒相經亙,云水氣參錯。
林迥峽角來,天窄壁面削。
溪西五里石,奮怒向我落。
仰看日車側,俯恐坤軸弱。
魑魅嘯有風,霜霰浩漠漠。
昨憶逾隴坂,高秋視吳岳。
東笑蓮花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壯觀,已謂殷寥廓。
突兀猶趁人,及茲嘆冥漠。
這是杜甫自秦州赴同谷紀行組詩中的第七首。
詩人自秦州出發,歷盡艱難險阻,使他深受其苦。“山深苦多風”(《赤谷》)、“徑摩穹蒼蟠”(《鐵堂峽》)、“山谷勢多端”、“積阻霾天寒”(《寒峽》)、“神傷山行深” (《法鏡寺》),就是 一路生活的實錄。因此,這首詩劈頭就說:“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钡缽洂?,主要是因為重巒迭嶂云水混茫,所謂 “岡巒相經亙,云水氣參錯”。這起首四句,緊扣道之惡、人之苦而落筆,為寫青陽峽,做足了鋪墊,造成先聲奪人之勢。青陽峽 一出場就非同一般,它隱藏在層層山林之中,山回路轉才露出一個角來。從峽底向上一看:“天窄壁面削”,天變窄了,峽壁象刀削一樣,可見峽之狹窄、陡峭?!跋魑謇锸?,奮怒向我落?!闭缜叭怂f:“一經公筆,頑石俱活。” (《杜臆》)溪西五里石塊塊變成了通靈寶玉。以下四句,作者先用 “日車側”、“坤軸弱”等奇特的想象, 描寫峽勢的攲危, 又用 “魑魅嘯”, 渲染峽中陰森的氣氛, 還用 “霜霰浩漠漠”,突出峽中的酷寒,活脫脫地畫出了青陽峽的形象。
以上八句是直接描摹的話,以下八句轉入間接描摹。詩人不禁想起了剛剛經過大隴山時,曾驚嘆于吳岳 “超然侔壯觀”,是蓮花峰、崆峒山不可相比的。當時以為吳岳高聳入云,當抵天宮,其險印象極深,甚至覺得至今還跟著自己,哪知到了青陽峽,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青陽峽“直凌天表,非吳岳之可喻也” (《讀杜心解》)。于是,不禁“嘆冥漠之境不可窮也” (朱鶴齡語)。這里,詩人寫青陽峽用水漲船高之法,以吳岳襯之,寫吳岳又用眾星托月之法,以蓮花、崆峒拱之。寫吳岳用了七句話,兜題只有最后一句,青陽峽的高峻、奇險、壯觀盡在不言之中,令人咀嚼回味無窮。
這首詩開頭先從別處逶迤寫來,后半部又引入他山作為比較,使青陽峽與一路上所見的其他景物聯為一體,充分顯示出紀行組詩的特點。詩人用字奇險,使人如臨其境。正如前人所說:“少陵入蜀諸詩,與子厚柳州諸記,剔險拔奇,幽深峭刻,自是千古天生位置,配合此奇地奇文。” (蔣弱六語,轉見《讀杜札記》)如“奮怒落”、“日車側”、“坤軸弱”、“魑魅嘯” 等語,不但稱得上奇地奇文,而且也深深烙上了逃難中杜甫愁苦形象的印記。
上一篇:嚴禹沛《青銅峽》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群玉《靜夜相思》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