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題七星巖》明山水詩鑒賞
俞大猷
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間?
天不生奇石,誰擎萬古天!
在廣東省肇慶市北部,有一泓碧水托出七堆秀巖,它們從東南向西北延伸,曲曲折折,“列峙如北斗” (《肇慶府志》)。這便是嶺南名勝七星巖,傳說為北斗七星所化。諸巖峰石俊秀,腹藏溶洞; 大者頂似穹隆,倒垂鐘乳,下通溪湖,可泛舟楫。兼之,湖光粼粼,岸柳依依,歷來文人騷客多吟詠碧湖、黛峰、奇洞、幽水等旖旎風光。
然而,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眼中所見七星巖,與眾人大不相同。且看這設問的起句: 為什么北斗宿(宿,xiù,星的集合體)化作石頭降落人間呢?這一句字字千鈞。因為,不僅設問突兀而來,如晴空霹靂,語氣極強,而且所詠之事——星宿化石,自天而降——本身,即有驚天動地的威力。“化”字也值得玩味。它指出了星巖的來歷不凡。到了人間,其抱負自然也不平凡。接下來用詰問句作答,既承續了強烈的語氣,又突現了正面的義蘊: 化作奇石,為的是充作擎天之柱!讀到此,星巖驟然脫盡婀娜嫵媚的秀美之氣,陡增錚錚鐵骨的壯美之姿。這是游人難得窺見的一面。
山水如詩文,人賞人異。俞大猷抗倭多年,轉戰江浙閩粵,深知江山社稷須賴志士保衛。于是,他借用神話傳說(明用 “星宿化石”的傳說,暗涉“天柱地維” 的神話),以石自況,巧妙地抒發了赤子的報國之志。
這首詩曾刻于石室璇璣臺壁之上,今存原跡。
上一篇:溫汝適《雪后過吳江》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盧肇《題云峰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