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汝適《雪后過吳江》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溫汝適
垂虹水冷浸玻璃,云母窗明袖手時。
渾似關山風雪里,氈簾不卷過胭脂。
這首詩寫江南雪后的景象而與塞北的“風雪”聯系起來,構思新穎,別具一格。但獨具的匠心并非憑空產生,它與作者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據作者自注: “己巳(清嘉慶十四年,即公元1809年)八月, 自酒泉回,過胭脂山,山顛已飛雪,肩輿重簾密護,寒氣逼人。”這是指作者有以副都御史出任陜西學政,因事前往甘肅酒泉,回來時經過胭脂山(即焉支山)的一段生活積累,他才能在經過今江蘇吳江縣之吳江自然而然地產生聯想,從而開拓了詩的意境。
首句“垂虹水冷浸玻璃”,落筆即寫吳江雪后寒冷之景象。“垂虹”指垂虹橋,俗稱長橋,在吳江縣松陵鎮上; 建于北宋,原為木橋,元代易為石橋。此橋長五百余米,因橋“環如半月,長若垂虹”而得名。垂虹橋下“水冷”,是因為時值嚴冬雪后。“浸玻璃”,指橋墩浸于吳江水中,這里詩人采用了暗喻,頗為形象。水涼如玻璃,或者說水面有一層薄冰狀如玻璃,寒氣砭人肌骨。次句 “云母窗明袖手時”,寫欣賞此景之人,他位于水上船中。此人即作者,但寫人甚為含蓄,因為重在寫內心感受。“云母窗明”形容以云母薄片鑲制的船窗甚為明亮,故看得清首句所寫之景。“袖手時”,謂作者為寒氣所逼,當時正把手伸在袖筒里取暖。“袖手”的細節十分傳神地襯托出吳江水冷。雪后吳江之景不禁引起作者的記憶,乃產生類似聯想,于是詩后兩句就轉向寫作者曾見過的塞北風雪之景:“渾似關山風雪里,氈簾不卷過胭脂。”“渾似”,極象,這兩句打破了時空的阻隔,把此時與彼時、江南與塞北溝通起來。于是“關山風雪”與“垂虹水冷”意象相連;“過吳江”與“過胭脂”印象相迭,從而極力描寫出“雪后過吳江”的寒意。
此詩語言樸素自然,不加雕飾,卻因妙用聯想,而使意蘊深厚,堪稱平淡中見奇特之佳作。
上一篇:王駕《雨晴》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俞大猷《題七星巖》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