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敦煌曲子詞·鳳歸云》敦煌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
征夫數(shù)載,萍寄他邦①。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②。月下愁聽砧杵③,擬塞雁行④。孤眠鸞帳里⑤,枉勞魂夢⑥,夜夜飛飏⑦。想君薄行⑧,更不思量。誰為傳與書,表妾衷腸。倚牖無言垂血淚⑨,暗祝三光⑩。萬般無那處(11),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秋月憑欄圖 卜孝懷
注釋 ①萍寄;如浮萍一樣飄轉(zhuǎn)不定。②累換星霜:指年歲的流逝。③砧杵:搗衣的砧石和木棒槌。明楊慎《丹鉛錄》記載,“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zhí)杵,如舂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制如此。”韓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詩:“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④擬:度過。潘重規(guī)《敦煌云謠集新書》:“擬有‘度’義。庾信《小園賦》:‘余有數(shù)畝敝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擬伏臘,即度過伏臘之意……‘擬雁’即過雁之意。”⑤鸞帳:夫妻共枕同眠的紗帳。⑥枉勞:白費。⑦飛飏(yáng):飛揚。⑧薄行:恩情淺薄。⑨牖:窗戶。⑩三光:漢班固《白虎通義·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11)無那:無奈。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鑒賞 這首詞選自敦煌寫本《云謠集雜曲子》,作者姓氏無從考證。《云謠集》是現(xiàn)存最早的民間詞集,大約于后梁末年(922)完成,收詞30首。此集作品并非出自一人,而是搜集無名氏作品的選本。它曾廣泛流傳民間和敦煌地區(qū)。從《云謠集》使用的調(diào)名來看,除《內(nèi)家嬌》之外,其余十二種調(diào)名(包括《鳳歸云》)都能在崔令欽《教坊記》所錄的曲名中見到,所以可以推斷它是盛唐前后的作品。敦煌本《云謠集》的發(fā)現(xiàn)是我國詞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為探討詞的起源、內(nèi)容和形式等問題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這是一首描寫征婦情思的閨怨詞,以真實深切的生活感受為依托,運用委婉深邃的藝術(shù)手法,構(gòu)思出具有一定典型時代特征的典型環(huán)境。該詞細膩入微,深刻感人,直接表達征婦悠遠的離別情緒,把瘋狂、熾熱的思念,融化在平常的敘事中,同后期的花間詞或者相似的閨怨詩相比,全無濃麗纖巧的做作,以自然、真實的風格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更有情意綿綿,深入肺腑的藝術(shù)效果。
上闋寫征夫離家,“萍”飄他鄉(xiāng),很多年過去了,卻了無消息。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征婦在明亮的月光下,聽著砧杵搗衣之聲,看見塞燕南飛,觸景生情,再也無法靜靜孤獨地睡在帳中,迷離間,已是魂飛夢繞。這里沒有對征婦的惆悵悲苦進行直接抒情或議論,一切都是自然的情緒轉(zhuǎn)移,又都在作者貌似平靜的字里行間一一流露,描寫之處毫無斧鑿痕跡,但背后的綿綿情思、縷縷情懷,是任何艷麗的句子也難以比擬的。
下闋由征婦的長期憂念,引發(fā)征夫的薄行,并對征人忘卻故人、不念親人表示不滿,但縱使是這樣,又有誰把自己這樣的情意傳送呢?在這里,作者筆鋒又是一轉(zhuǎn),在強烈思念無處抒發(fā)的情況下,她獨自靠在窗前,潸然淚下,暗自祈求三光(日、月、星),保佑她的良人早日歸來。感傷之極,淚盡泣血.更是表現(xiàn)出她的一番癡情。在萬般無奈,卻又止不住的相思下,只得香盡添爐,如此反復(fù),徹夜不眠到天亮,留下的只有無盡幽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shù)手法,既生動地描寫出了征婦心焦不寧的形象,又把征婦在痛苦壓身的情況下祈求上天降福征人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真切感人。
在這首小詞中,敘事寫景只是描繪特定環(huán)境和生活遭遇的一種手段,而塑造充滿閨怨情緒的征婦形象,才是全詞的關(guān)鍵。作者筆下的景物都能把內(nèi)情外景巧妙地結(jié)合,使整首詞被濃濃的感情色彩所包圍,逐漸深化征婦對征夫又思且恨的矛盾心理,撞擊著人們的心弦,引起強烈的思想共鳴。(朱銘)
集評 鄭振鐸:“像這樣的作風,放在《花間集》里是很顯得粗俗的,但在民間歌曲已算是很文雅的了。”(《中國俗文學史》第五章)
任半塘:“此二辭之體用,則屬講唱,無從與戲曲相混。”(《敦煌歌辭總編》卷一)
劉大杰:“風格仍是民歌,但文字卻較為修煉,完全沒有上面那些小曲所現(xiàn)露出來的粗俗氣息,這自然是經(jīng)過文人的手的……這樣看來,上面那些俚俗小曲。或可相信是中唐時的民間作品;惟《云謠集》中諸作,想必是出自溫庭筠以后了,但是我們把這些詞看作是北宋慢詞的先聲,卻是很合理的。可知在小令很流行的晚唐五代,民間己有多人從事慢詞的制作了。”(《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卷下第十六章)
上一篇:《兩宋詞·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柳永·鳳棲梧》翻譯|原文|賞析|評點